從一個微處理器強人的傳奇經歷談本土處理器創(chuàng)新
他畢業(yè)于斯坦福大學,在70年代末加入了在微處理器領域剛剛嶄露頭腳的intel,并參與了intel最尖端微處理器的研發(fā),隨后,在攻讀斯坦福大學電氣工程博士學位期間參與了RISC架構的開發(fā),幫助創(chuàng)建了MIPS公司并擔任MIPS微處理器開發(fā)副總裁,之后他加入了EDA巨頭Synopsys公司,負責產品定義和以及IP復用戰(zhàn)略,在產業(yè)里打拼了近20年后,1997年,他終于有了自己的公司,他嘗試用一種新的產品來改變負責SoC的設計,如今,他的這個新產品已經應用到DoCoMo的4G手機、三星的3D藍光播放機、任天堂的游戲機、ATI的顯卡、HP的激光打印機等各種電子產品上。
本文引用地址:http://butianyuan.cn/article/109133.htm這個富有傳奇色彩的微處理器領軍人物就是Tensilica公司現(xiàn)任CTO Chris Rowen博士,他發(fā)明的可配置處理器可以算是應用最廣泛的通用處理器了。
現(xiàn)在很多本土IC都在開發(fā)“中國芯”,但是目前為止我們沒有一款真正自主架構的通用微處理器,大名鼎鼎的龍芯采用的MIPS架構,其他一些所謂的中國芯處理器采用的要么是ARM架構,要么就是一個DSP器件,真正的通用微處理器從原理上解釋很簡單:就是一個執(zhí)行存儲器中指令的有限狀態(tài)機,每條指令都規(guī)定了總狀態(tài)變化的特定方式以及指定隨后該執(zhí)行哪條指令??纯?,通用處理器原理就這么簡單,但是要開發(fā)一個真正的通用處理器難度卻是很大的。
難在哪里?指令集的定義,這個指令集要支持對程序員有用的功能,同時它的實現(xiàn)要盡可能有效,此外,這個指令集還應使以后更復雜的實現(xiàn)也有同樣的效率。所以,就連大名鼎鼎的蘋果也是購買了ARM的指令集后,才開發(fā)出了支持iPad的A4處理器。
可能很多人說,“我有能力開發(fā)指令集!”如果真是有能力那真是太好了,中國的微處理器未來就寄托在你的身上了,不過,設計處理器難點在于指令集設計,但掌握了指令集設計并不意味就能設計出一個處理器來,設計處理器還牽涉到時序、寄存器、流水線、I/O、開發(fā)工具等等非常多的環(huán)節(jié),也不是一兩個人可以搞定的事情。
那是不是就沒辦法開發(fā)自己的處理器了,答案當然是“no”!先讓我們從 Chris Rowen博士的經歷看看開發(fā)處理器要具備什么樣的關鍵因素和條件吧。
一、 熱情
這是做好所有工作的基礎,據(jù)說Chris Rowen博士在哈佛大學讀物理學專業(yè)的時候就對創(chuàng)新很有熱情,所以,70年代末他畢業(yè)就加盟了intel公司,當時英特爾公司沒有今天的名氣,還屬于初創(chuàng)公司,開發(fā)出的8086處理器銷量也不好,Rowen Chris加入intel后就負責尖端處理器的開發(fā),在那里,他了解到了處理器幾何尺寸按比例縮小(geometrical scaling)的規(guī)律,促使他考慮處理器背后深層次的因素,也促使他在80年代初期離開intel進入斯坦福大學學習更多有關電子器件的知識。
二、 機遇
機遇可以讓你發(fā)現(xiàn)通往目標的一個捷徑,當然可以讓你少走很多彎路,不過從來都是給有準備的人,沒有在intel的工作和自己的思考,Chris Rowen也不會有這么的好的機遇,什么機遇?他在斯坦福大學遇到了一個年輕的助教--John Hennessy,他當時正領導一個小組研究處理器架構,這個John Hennessy,簡直太牛了,他后來當了斯坦福大學校長,并是IEEE和ACM院士,還是美國國家工程研究院院士及美國科學藝術研究院院士。他因為在RISC技術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而榮獲2001年的Eckert-Mauchly獎章,他也是2001年Seymour Cray計算機工程獎得主,并且和本書另外一位作者David A.Patterson分享了2000年John von Neumann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