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消費電子 > 專題 > 3D手勢識別背后的技術

3D手勢識別背后的技術

作者:Dong-IkKo,GauravAgarwal 時間:2012-09-14 來源:電子產品世界 收藏

  汽車(安全)
  近期,汽車應用在交通信號、車道以及障礙檢測方面使用 2D 傳感器技術取得了長足發(fā)展。隨著 傳感技術的到來, 傳感器的“z”數據將大幅提升場景分析的可靠性。汽車通過使用 視覺系統(tǒng),現已有了預防事故的新途徑,無論白天還是夜間都非常適用。采用 3D 傳感器,車輛能可靠檢測并解讀周邊環(huán)境,確定對象是否對車輛及車內乘客構成安全威脅。這些系統(tǒng)要求軟硬件支持 3D 視覺系統(tǒng),并需要密集型 及 GPP 處理性能在極短時間內解讀 3D 圖形,避免事故。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butianyuan.cn/article/136829.htm

  視頻會議
  視覺會議技術經過多年發(fā)展,已經從間斷脫節(jié)傳輸影像發(fā)展成當前的高清系統(tǒng)。未來增強型視頻會議將充分發(fā)揮 3D 傳感器的優(yōu)勢,提供更真實、更具互動性的視頻會議體驗。該增強型視頻會議系統(tǒng)具有集成型 2D 傳感器以及 3D 傳感器及麥克風組合,將能夠與其它增強型系統(tǒng)連接,實現高質量的視頻處理、面部識別、3D 影像、噪聲消除以及內容播放器(Flash 等)等應用。隨著這種密集型音視頻處理需求的出現,需要具備最佳性能及外設組合的 。  

 

  技術處理步驟

  對許多應用而言,需要同時具備 2D 和 3D 攝像機系統(tǒng)才能充分實現應用技術。圖 3 顯示了這些系統(tǒng)的基本數據路徑。從傳感器獲取數據,然后進行視覺分析,這并不像數據路徑示意圖看上去那么簡單。具體而言,TOF 傳感器需要的帶寬相當于 2D 傳感器的 16 倍之多,這可導致高輸入/輸出 (I/O) 問題。另一個瓶頸則存在于原始 3D 數據向 3D 點云轉換的處理過程中。通過正確的軟硬件組合解決這些問題,對于及 3D 的成功應用至關重要。當前數據路徑可通過 /GPP 處理器組合加上分立式模擬組件及軟件庫實現。

  3D 視覺嵌入式系統(tǒng)的挑戰(zhàn)

  輸入挑戰(zhàn)
  如前所述,輸入帶寬限制對 3D 視覺嵌入式系統(tǒng)提出了極大的挑戰(zhàn)。此外,輸入接口也沒有標準化。設計人員可為 2D 傳感器與通用外部存儲器接口選擇采用不同的輸入選項,其中包括串行與并行接口。在支持最佳帶寬的標準輸入接口出現之前,設計人員只能使用現有的接口。

  兩種不同的處理器架構
  圖 3 所示的 3D 深度映射處理可分為兩類:一是以數據為中心的視覺專用處理,二是應用上層處理。以數據為中心的視覺專用處理需要處理器架構能夠執(zhí)行單指令多數據 (SIMD) 快速浮點乘法及加法運算,以及快速搜索算法。DSP 是快速可靠執(zhí)行這種處理功能的完美選擇。對于應用上層處理而言,高級操作系統(tǒng) (OS) 及協(xié)議棧則可提供任何應用上層所需的必要特性集。

  根據兩種處理器架構要求,提供高數據速率 I/O GPP+DSP+SIMD 處理器的片上系統(tǒng) (SoC) 非常適合 3D 視覺處理,其可支持必要的數據及應用上層處理。

  缺乏標準中間件
  3D 視覺處理領域的中間件是多種來源的眾多不同組件的整合,包括開源(如 OpenCV)與專有商業(yè)源等。商業(yè)庫主要針對身體跟蹤應用,這是一種特定的 3D 視覺應用。目前尚未開發(fā)出針對所有不同 3D 視覺應用標準化的中間件接口。

  “z”(深度)之后會有什么精彩?

  沒有人質疑 3D 視覺的誘人因素。工程師早已在期待未來的應用發(fā)展。那么不久的將來會出現哪些最新技術?研究人員已經在開發(fā)針對人和對象的各種視覺技術了。全球研究人員正在使用多路徑光分析技術,探索實現轉角視覺或繞開對象的視覺途徑。透明研究將帶來可透視對象和材料的系統(tǒng),而運動檢測系統(tǒng)則將帶來查看人類大腦內部的應用,從而可檢驗一個人是否在撒謊。

  3D 視覺與技術的發(fā)展會帶來無盡的可能性。不過,如果沒有支持這些振奮人心的新技術所必須的硬件及中間件,該研究將沒有任務意義。提供 GPP+DSP+SIMD(通用處理器+數字信號處理器+單指令多數據流)架構的 SoC(系統(tǒng)芯片)不斷發(fā)展,將提供處理性能、外設支持以及必要帶寬的完美組合,從而可實現這種振奮人心的技術與應用。

三維掃描儀相關文章:三維掃描儀原理
全息投影相關文章:全息投影原理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關鍵詞: 3D 手勢識別 DSP 201209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qū)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