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嵌入式系統(tǒng) > 設計應用 > 基于嵌入式環(huán)境中Nucleus到Linux的程序移植方案

基于嵌入式環(huán)境中Nucleus到Linux的程序移植方案

作者: 時間:2012-08-27 來源:網絡 收藏

中,MIPS架構下,操作系統(tǒng)的為例,探討了從單一地址空間操作系統(tǒng)到多地址空間操作系統(tǒng)的,對多種進行了比較擇優(yōu),提出了單一設備、多個模塊、架構整體搬遷的。從移植的結果來看,方案可行、廉價、高效。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butianyuan.cn/article/148532.htm

引言

是單一地址空間操作系統(tǒng)的一種,作為商業(yè)化的操作系統(tǒng)產品,曾被廣泛使用。在MIPS架構中,其操作系統(tǒng)和用戶完全工作在內核模式,且只占用和訪問0x80000000以上的線性地址空間。因此,在中,操作系統(tǒng)和用戶程序工作在線性地址空間中,且用戶程序與內核服務之間沒有明顯的區(qū)分,進入內核服務更像是調用API(ApplicatiON Program Interface)而不需要上下文切換。其優(yōu)點是限制少,編程方便,但系統(tǒng)健壯性差。

操作系統(tǒng)因其開放性和穩(wěn)定性等優(yōu)點,近年來為越來越多的設計方案所采用。它有著嚴格的內核模式和用戶模式的區(qū)別,在MIPS架構中,用戶模式只能訪問0x80000000以下的空間,內核模式可以訪問所有的空間,而在任何模式下訪問0x80000000以下的空間時,都介由TLB(Translation Lookaside Buffer)進行虛擬專有地址到物理地址的映射。因此,各用戶進程運行在各自虛擬地址空間內,而非線性地址空間,用戶進程在進入內核服務時,將以軟中斷的方式進行并伴隨著上下文切換。其優(yōu)點是系統(tǒng)穩(wěn)定健壯,但系統(tǒng)設計需要遵守特定的約束。

光纖環(huán)行網監(jiān)控記費系統(tǒng)PMON(Packet Over SONET Monitor)是華中科技大學電信系與美國Combrio公司合作的項目。系統(tǒng)完成OC48光纖環(huán)形網上的數(shù)據(jù)抓取并轉發(fā)至12個千兆快速以太網口,支持規(guī)則的流分類、負載均衡和NETFOLW計費。PMON的軟件架構在MIPS下的Nucleus操作系統(tǒng)中已成功實現(xiàn),現(xiàn)將PMON的軟件架構由Nucleus移植到中,便要面臨從單一模式(內核模式),單一地址空間到多模式(內核模式和用戶模式),多地址空間的問題,本文就此提出了一種高效,廉價的方案。

PMON在Nucleus中的設計實現(xiàn)

圖1描述了PMON軟件架構在Nucleus操作系統(tǒng)中的實現(xiàn),其中主要包括各硬件驅動程序,硬件驅動層的一個統(tǒng)一接口,一個負責各驅動程序初始化、配置及一致性檢查的模塊,一個中斷服務接口,各應用程序或進程及操作系統(tǒng)本身。各模塊的劃分只是程序在邏輯上的分割,它們都處于同一線性地址空間中,可以視作一個二進制程序塊,將這個架構及程序移植到多地址空間的Linux操作系統(tǒng)中時,便需要考慮各模塊應工作在什么地址空間及什么工作模式下。

圖1 Nucleus中的程序架構

PMON在Linux中的傳統(tǒng)解決方案

Linux中的傳統(tǒng)程序架構

圖2描述了在Linux操作系統(tǒng)中PMON軟件的傳統(tǒng)設計架構。由于接口已被Linux操作系統(tǒng)所規(guī)范,程序的設計工作集中在驅動模塊,負責各驅動程序初始化、配置及一致性檢查的模塊,及各應用程序。

各驅動程序處于Linux的內核層,各自對Linux的中斷管理模塊申請中斷。各驅動程序直接掛載于Linux的設備管理模塊,從而通過Linux的文件系統(tǒng)對用戶層提供各自的驅動管理、應用接口,驅動的配置和一致性檢查等模塊將置于用戶層中,同處于用戶層的還有各用戶進程。

圖2 Linux中的傳統(tǒng)程序架構

性能分析

以上描述的程序設計,符合Linux架構下設計的一般原則,結構清晰。驅動程序掛載在Linux的設備管理模塊上,可以利用Linux的Module特性,動態(tài)加載和卸載驅動,這對于支持熱插拔的系統(tǒng)非常有利。

但在移植的角度看來,各驅動程序都需要為了適應Linux的接口而進行相當程度的改寫,沒有充分利用原來的代碼而增加了工作量;各驅動程序都要直接向Linux的中斷管理模塊申請中斷,在一個具有規(guī)模的系統(tǒng)中,將導致中斷資源的短缺;由于各驅動都直接向Linux設備管理模塊掛載,致使在文件系統(tǒng)中有各自的接口,迫使對于驅動程序配置和一致性檢查管理的模塊置于用戶層,每一次對于設備及驅動的完整及一致性檢查都要進行上下文切換,效率極低。在用戶進程看來,它需要面對的由文件系統(tǒng)提供的設備接口也比較繁雜,沒有一致性的接口,調用各設備接口時,也沒有底層模塊為其調用設備組合的合法性作出檢查和保證。

改進后的PMON在Linux中的解決方案

從以上分析可見,如果遵循傳統(tǒng)的Linux程序設計來將PMON軟件架構由Nucleus移植到Linux中,效果不能令人滿意。為此提出一個設備多個模塊,架構“整體搬遷”的方案。

改進后的PMON軟件在Linux中的程序架構

改進后的Linux中PMON程序架構如圖3所示。各驅動程序、驅動管理模塊(Driver Management)及中斷管理模塊在Linux內核中運行,而用戶進程在用戶空間中運行。各驅動程序編譯為多個模塊,而由驅動管理模塊向Linux設備管理模塊申請為一虛擬設備。就內核中的模塊而言,實現(xiàn)了從單一地址空間到多地址空間的“整體搬遷”。

圖3 改進后的程序架構

設計解析

改進后的PMON設計架構,摒棄了將驅動程序掛載在Linux設備管理模塊的傳統(tǒng)思維,將各驅動程序掛載在自我編寫的驅動管理模塊上,從而避免了為適應Linux設備管理模塊,而大量改寫各驅動程序的工作量。

各驅動程序沒有掛載在Linux設備管理模塊上,并不等于失去了Linux動態(tài)管理模塊的功能,各驅動程序可編譯為模塊,而由驅動管理模塊通過request_module()和remove_module()的內核符號調用來實現(xiàn)驅動的動態(tài)加載和移出主存,在嵌入式系統(tǒng)中有效地控制了內存資源的使用。通過在內核中,驅動管理模塊內實現(xiàn)驅動的配置、初始化,設備和驅動的一致性檢查和驅動間的通信,避免了用戶層空間和內核空間的反復陷入和上下文切換,提高了系統(tǒng)性能,這在一個支持熱插拔的系統(tǒng)中,對于硬件反復檢測的要求,尤為有效。

linux操作系統(tǒng)文章專題:linux操作系統(tǒng)詳解(linux不再難懂)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qū)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