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式系統(tǒng)的USB虛擬串口設計
4 基于AT89C5131的CDC類的實現
AT89C5131與USB接口的硬件連接很簡單,選用一個Btype的USB插座,因為按照USB規(guī)范,從設備使用Btype的USB插座,主設備使用Atype的USB插座,將Btype的USB插座的D+和D-腳分別與AT89C5131上的D+和D-腳相連。然后再在電源和D+之間用一個1.5 kΩ的上拉電阻連接,因為按照USB規(guī)范,USB主設備是通過從設備在插入時D+和D-上的絕對電平來確定從設備是一個全速設備還是一個低速設備的,而AT89C5131是一個全速設備,所以需要將D+上拉。
下面介紹虛擬串口的單片機軟件設計與實現。首先來看一下終端點的分配,按照CDC類抽象控制模型對終端點的需求,將單片機0號終端點和1號終端點分配給通信接口子類,分別作為控制終端點(完成枚舉和串口參數設置)和中斷終端點,而將2號和3號終端點分配給數據接口子類,分別作為IN和OUT終端點,虛擬串口的數據主要從這兩終端點來進行傳送。
由于各個終端點的行為相對獨立,對于每個終端點的控制過程又有相似性,在這里以2號終端點即作為數據接口的IN終端點為例,說明軟件是如何對終端點進行操作和控制的,其控制流程圖如圖4所示。2號終端點是一個IN的終端點,它的主要工作是模擬物理串口的TXD線,向主設備發(fā)送數據。當主設備發(fā)出IN的請求時,如果FIFO不空,就向主設備發(fā)送FIFO的內容;如果FIFO為空,則向主設備發(fā)送一個空包作為回應。AT89C5131在收到IN的請求時,會觸發(fā)USB中斷(如果被使能),在中斷處理程序中,如圖4所示,首先判斷中斷的觸發(fā)源是哪個終端點,如果是2號終端點,將USB寄存器組映射到2號終端點的那一組,然后將需要發(fā)送的串口數據填入FIFO寄存器(UEPDATX),置位UEPSTAX的TXRDY位,表示FIFO中的數據已經準備好,這時USB接口就會自動響應IN請求,并將FIFO中的數據發(fā)送出去,程序則可退出中斷服務程序。對于其他的終端點,其處理過程也是相似的。
![]() |
軟件使用Keil C51為編譯系統(tǒng),為了便于和系統(tǒng)的其他程序集成,采用標準字符型設備的API接口usb_getc()和usb_putc(),使程序具有很好的移植性。應用程序層函數(usb_getc()和usb_putc())與USB中斷處理程序通過兩個先進先出FIFO循環(huán)隊列(TX和RX)來交換數據,這樣有效的起到收發(fā)緩沖的作用,防止緩沖溢出。
5 總結
在單片機上實現基于CDC類的USB虛擬串口很好的適應了當前計算機外設接口的發(fā)展,同時因為這樣的接口在PC操作系統(tǒng)中仍然映射為一個串口,所以又避免了大量的PC端調試程序和應用程序的重新編寫。
linux操作系統(tǒng)文章專題:linux操作系統(tǒng)詳解(linux不再難懂)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