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頻發(fā)電機對檢測裝置的干擾剖析及EMI濾波器的實現
2 E MI濾波器的設計與實現
為了提高檢測裝置的信噪比,必須設計合理的EMI濾波器,消除或減小發(fā)電機共模干擾對檢測裝置的影響。
2.1 EMI濾波器的基本結構和原理
在EMI抑制中,低通濾波器使用得最多。濾波電路通常采用由電感、電容構成的無源濾波器的形式。電容與電感的連接方式不同決定濾波器的Q值和衰減量。噪聲濾波器不僅要考慮其基本結構,還要考慮其所連網絡兩端的阻抗大小,并根據源阻抗及負載阻抗的不同,依照阻抗最大失配原則來選擇正確的接法,兩者阻抗差別越大,濾波器的濾波效果也就越好。電路結構的選擇原則規(guī)律是電容對高阻、電感對低阻,如表1。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butianyuan.cn/article/188547.htm
本系統對應的是低源阻抗、高負載阻抗,采用先串電感后并電容的反r型濾波電路。為了在阻帶內獲得最大衰減,濾波器輸入端阻抗需與之連接的噪聲源阻抗相反,即對中頻發(fā)電機產生的低阻抗噪聲源,濾波器需呈現高阻抗(大的串聯電感)。在檢測裝置所關注的低頻噪聲頻段,要增加濾波器對較低頻率干擾的衰減,需要大的濾波電感和電容。
由于共模干擾和差模干擾具有不同的干擾特點,噪聲濾波器設計需要采用不同的結構來對噪聲干擾進行抑制。中頻發(fā)電機產生的噪聲以共模干擾為主,共模干擾濾波電路是在電源線的輸入上均串入共模電感,即共模扼流圈。共模扼流圈是以鐵氧體(或更高導磁率的超微晶磁材)為磁芯的共模干擾抑制器件,它由兩個匝數相同并對稱地繞制在同一個環(huán)形磁芯上的線圈構成,如圖5所示,形成一個四端器件,要對于共模信號呈現出的大電感具有抑制作用,而對于差模信號呈現出的很小的漏電感幾乎不起作用。
(a)共模電流通過時 (b)差模電流通過時
共模扼流圈的原理是流過共模電流時磁環(huán)中的磁通方向相同(磁通方向根據文獻[4]判別),因而相互疊加(φ1+φ2),從而具有相當大的電感量,對共模電流起到抑制作用(圖5(a)),而當兩線圈流過差模電流時,磁環(huán)中的磁通方向相反,因而相互抵消(φ1-φ2),幾乎沒有電感量,所以差模電流可以無衰減地通過(圖5(b))。因此共模電感在平衡線路中能有效地抑制共模干擾信號,而對線路正常傳輸的差模信號無影響。對于中頻發(fā)電機輸出來說,任何時候電源線之間的電流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圖5(b)),磁芯中的磁通相互抵消,線圈不呈現阻抗,避免了檢測裝置發(fā)射機高壓供電工作時因為濾波器的引入而在電源端產生附加的壓降。由此分析得出,在中頻發(fā)電機供電輸出端接入共模扼流圈,能夠抑制電源線上供電回路的共模干擾,而對供電電流不起任何阻礙作用,可以無損耗地傳輸。
共模電感在制作時應滿足以下要求:a.繞制在線圈磁芯上的導線要相互絕緣,以保證在高壓供電時線圈的匝間不發(fā)生擊穿短路。b.線圈中的磁芯應與線圈絕緣,以防止在瞬時過電壓作用下兩者之間發(fā)生擊穿。c.線圈應盡可能單層繞制,以減小線圈的寄生電容。
2.2 EMI濾波器的電路設計
為減小體積和重量,中頻發(fā)電機濾波電路采用單級LC EMI濾波器,電路如圖6所示。
對于抑制低頻噪聲,理論上發(fā)電機濾波器的電感和電容的參數選得越大,濾波效果越好。但在實際應用中,容量大的電容一般寄生電感也大,自諧振頻率低,對高頻噪聲的去耦效果差,而電感值越大,電感的體積也越大,所以在設計時應權衡各種因素的影響,確定合適的參數。由于檢測裝置中本身帶有幾百mF的電容,因此在本系統中,僅在電容前增加一個共模扼流圈(約幾十mH,取決于要濾除的干擾的頻率,頻率越低,需要的電感量越大),它與檢測裝置原有的電容一起構成了反T型濾波電路。濾波電路參數選定后,必須驗證參數選取得是否合適,以保證發(fā)電機噪聲濾波器的自諧振頻率遠小于所要濾除的噪聲頻率,否則發(fā)電機噪聲濾波器不僅不能夠起到抑制噪聲干擾的作用,而且很有可能會放大噪聲干擾。在EMI濾波器的設計中,起初考慮到除了要抑制中頻發(fā)電機產生的共模干擾外,還應有抑制差模干擾的能力,但經過相關的實驗證明,差模濾波器的使用,并未在需要的頻段上增加濾波效果,因此最終僅采用了共模濾波器抑制發(fā)電機干擾。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