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在景觀照明中的基本混光方式
1 引言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butianyuan.cn/article/199900.htm自全球第一款應用GaAsP材料制造的商用LED在1965年研制成功后,隨著新材料的開發(fā)和器件新工藝的出現,LED在顏色的拓展、亮度和發(fā)光效率的提高上已取得幾次重大的進展,目前LED主要應用在顯示屏、照明燈具、激光器、多媒體顯像、背光源、儀器儀表、交通信號、汽車照明、光纖通信和玩具等領域。LED作為固體光源具有節(jié)能、環(huán)保、安全、長壽命、顏色豐富、白光、微型、高亮度、易調光等優(yōu)勢,是一種符合綠色照明要求的光源,但要在道路照明和普通室內照明等功能性照明領域取代傳統(tǒng)光源,目前還受到發(fā)光光效不高,功率不大,光學系統(tǒng)設計困難和價格貴的限制。然而,在公園、綠地、廣場、建筑和城市高架等景觀照明場所,由于LED色彩豐富,理論上僅用LED光源就能完全覆蓋CIE色度曲線中的所有飽和顏色,并且各種顏色LED通過混光以及與磷的有機整合幾乎能夠毫無限制地產生任何顏色,同時可低壓直流供電,調光方便,因此在景觀照明領域具有其它光源無法比擬的優(yōu)勢,目前已獲得廣泛應用,也將是LED最具應用潛力的領域之一,本文主要探討LED在景觀照明中的混光方式。
2 LED適合于混光使用的主要特性
并非所有的光源都適合于混光和調光,而LED具有譜線窄、在工作電壓范圍內發(fā)光亮度與正向電流近似成正比、響應速度快和體積小的特點,使其非常適合于混光使用。
2.1 光譜特性
理論和實踐證明,發(fā)光的波長和頻率取決于選用半導體材料的能隙Eg,其公式如下[1]:
Eg=hv/q=hc/(λq) (1)
λ=hc(qEg)=1240/Eg (nm) (2)
式中:λ為發(fā)光波長,v為電子運動速度,h為普朗克常數,q為載流子所帶電荷,c為光速。
由于不同材料的能隙不同,所以由不同材料制成的發(fā)光二極管可發(fā)出不同波長的光。發(fā)光二極管所發(fā)出的光不是純單色光,但是,除了激光外,它的譜線寬度都比其它光源所發(fā)出的譜線窄。例如砷化鎵發(fā)光二極管的譜線寬度只有25nm。因此,可以近似認為是單色光,幾種不同顏色的LED通過合理混光后可以得到比較純正的其它色光。
2.2 電流/發(fā)光亮度特性
在正向導通之前,LED中幾乎無電流流過,當電壓超過開啟電壓時,電流就急劇上升。因此,LED屬于電流控制型半導體器件,其發(fā)光亮度L(cd/m2)于正向工作電流IF近似成正比[2]:
L=KIFm (3)
式中:K為比例系數。
在小電流范圍內(IF=1~10mA),m=1.3~1.5,當IF>10mA時,m=1,式(3)可簡化為:
L=KIF (4)
即,LED發(fā)光亮度與電流成正比。使用時應根據所要求的顯示亮度以及具體的LED參數來選取合適的IF值,這樣既保證亮度適中,也不會損壞LED,若電流過大,就會燒毀LED的PN結。因此,可以在LED的工作電流范圍內通過調節(jié)流過LED的電流來調節(jié)LED的亮度。
2.3 響應時間特性
LED的響應時間是標志其反應速度的一個重要參數,尤其是在脈沖驅動或電壓調制時顯得非常重要。
LED的時間響應特性指LED隨電信號變化啟亮和熄滅的延遲特性,用響應時間來描述,響應時間包括上升時間和下降時間,上升時間是從接通電源使LED的發(fā)光亮度達到正常亮度10%開始到LED的發(fā)光亮度達到正常亮度90%所經歷的時間,下降時間是LED斷電后,發(fā)光亮度由正常值的90%下降到正常值的10%所經歷的時間。LED響應時間主要取決于載流子的壽命、器件的結電容和電路阻抗,與流過管子的電流大小無關。不同種類LED的響應時間是不同的,即使是同類LED其響應時間也有差別,一般在5納秒至500納秒之間。
因此,LED可利用交流供電或脈沖供電獲得調制光或脈沖光,調制頻率可高達幾十兆赫,并且LED的高頻亮滅及亮滅次數不會影響其使用壽命。
2.4 LED體積小
在景觀照明應用中,要產生全彩動態(tài)變化效果,就需要將紅、綠、藍光LED根據配色要求按一定比例構成發(fā)光單元,在同一個發(fā)光單元中,LED應緊密排列,這樣可使得各LED的光斑在觀賞者眼中成像重疊,相鄰發(fā)光單元中心距應相同,并且該中心距應滿足:
D≥2Ltan(θ/2) (5)
式中:D為相鄰發(fā)光單元的最小中心距,L為正常使用時觀看點與光源部位的垂直距離,θ為人眼最小分辨角。
LED體積小的特性也比較適合于混光使用。
3 LED三基色混光的基本原理
3.1 三基色基本內容
彩色視覺是人眼的—種明視覺。彩色光的基本參數有:明亮度、色調和飽和度。雖然不同波長的色光會引起不同的彩色感覺,但相同的彩色感覺卻可來自不同的光譜成分組合。例如,適當比例的紅光和綠光混合后,可產生與單色黃光相同的彩色視覺效果。事實上,自然界中所有彩色都可以由三種基本彩色混合而成,這就是三基色原理[3]。
三基色是這樣的三種顏色,它們相互獨立,其中任一色均不能由其它二色混合產生。它們又是完備的,即所有其它顏色都可以由三基色按不同的比例組合而得到。有兩種基色系統(tǒng),一種是加色系統(tǒng),其基色是紅、綠、藍;另一種是減色系統(tǒng),其三基色是黃、青、紫(或品紅)。不同比例的三基色光相加得到彩色稱為相加混色,其規(guī)律為:紅+綠=黃;紅+藍=紫;藍+綠=青;紅+藍+綠=白。
根據人眼上述的彩色視覺特征,就可以選擇三種基色,將它們按不同的比例組合而引起各種不同的彩色視覺。這就是三基色原理的主要內容。三基色不是唯一的,原則上可采用各種不同的三色組,為標準化起見,國際照明委員會(CIE)作了統(tǒng)一規(guī)定,即選用紅光波長700納米,綠光波長546.1納米,藍光波長435.8納米的三色光作為三基色。實驗發(fā)現,人眼的視覺響應應取決于紅、綠、藍三分量的代數和,即它們的比例決定了彩色視覺,而其亮度在數量上等于三基色的總和。
3.2 LED三基色混光基本原理
LED三基色混光是指利用R-LED(紅色LED)、G-LED(綠色LED)和B-LED(藍色LED)進行混光,產生各種照明色彩。根據國際照明委員會(CIE)色度圖可知, 光的色彩與三基色R、G和B的比例量r(λ),g(λ),b(λ)有關,并且滿足條件r(λ)+g(λ)+b(λ)=1。因此,該方法不僅能夠通過改變LED電流的大小實現亮度調節(jié),而且可以根據用戶的喜好改變三基色流明的比例獲得LED的色彩調節(jié)。
由于人眼存在視覺惰性,所以,當周期光信號頻率高于臨界閃爍頻率時,眼睛對此周期光信號的視覺感覺就像恒定光一樣,根據塔爾波特(Talbot)定律,視覺亮度為:
L均=1/T∫T
D L(t)dt (6)
式中:L(t) 是周期光信號的實際亮度,稱為亮度函數,T為光信號周期。式(6)表明,對于大于臨界閃爍頻率的周期光信號,眼睛感覺的視覺亮度是實際亮度的平均值。當亮度函數L(t)為常數L時,周期光信號的視覺亮度為:
L均=t/(TL)=DL (7)
式中:t為每個周期中光刺激的時間,設D=t/T。
式(7)表明,通過周期性的控制光脈沖寬度,即控制占空比D,就可以實現對LED亮度的控制。這種控制方式稱為PWM方式。PWM方式控制靈活, 易于數字化,是目前LED混光的主要方式。
4 LED三基色混光的基本方式
LED在景觀照明中的主要應用方式一是使用其本色或調節(jié)其工作電流從而得到單色亮度調節(jié);二是使用RGB三基色LED排列組成發(fā)光單元后進行開關組合控制,產生七彩變化;三是利用RGB三基色LED有序排列后通過合理的控制產生多色甚至全彩動態(tài)變化;四是由超高亮RGB三基色LED混光后產生超高亮白光LED。
4.1 單色和七彩燈光系統(tǒng)的混光方式
對于單色LED燈而言,一般并不需要亮度調節(jié),只需合適地控制其亮滅即可,然而由于其節(jié)能環(huán)保,單色品種齊全,可柔性使用,目前已在各個非功能性照明領域大量應用。七彩LED由于控制簡單和效果良好在景觀照明中被廣泛使用,其基本混光方式是紅、綠、藍單獨啟亮可獲得三種顏色,通過燈具混光后紅與綠疊加得到黃色,紅與藍疊加得到紫色,藍與綠疊加得到青色,紅與藍與綠疊加得到白色,再通過適當的燈具混光、組合、驅動和控制,可以實現同步變化、七彩追逐等景觀效果。
4.2 多色和全彩景觀照明系統(tǒng)的混光方式
無論用LED制作多色或全彩燈光系統(tǒng),欲顯示各種顏色,需要構成發(fā)光單元的每個LED的發(fā)光亮度都必須能調節(jié),其調節(jié)的精細程度就是燈光系統(tǒng)的灰度等級?;叶鹊燃壴礁?,燈光系統(tǒng)顯示就越細膩,色彩也越豐富,相應的控制系統(tǒng)也越復雜。一般256級灰度的燈光系統(tǒng),顏色過渡已十分柔和,在控制系統(tǒng)的控制下使三種顏色具有256級灰度并任意混合,即可產生256X256X256(即16777216)種顏色,形成不同光色的組合,可實現豐富多彩的動態(tài)變化效果及各種圖像。不管灰度等級為多少,其混光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種。
(1)模擬混光方式, 即采用可變電阻負載調光,除了紅光LED隨著電流的升高亮度會飽和外,一般其它LED的亮度都會隨著其工作電流的增大而增大,因此可以通過改變可變電阻從而調節(jié)LED的工作電流的方法在較大范圍內控制LED的亮度,如通過向LED施加50%的工作電流可實現約50%的亮度。
(2)脈寬調制(PWM)方式,LED的響應時間一般只有幾納秒至幾百納秒,適合于頻繁開關以及高頻運作的場合,同時由于LED特定的電流/發(fā)光強度特性,因此可以通過周期性的脈沖寬度調制,亦即控制輸出電流占空比的方式來實現對LED亮度的調節(jié),例如要將亮度減半,只需在50%的占空周期內提供電流就可以實現了。為確保人的肉眼感受不到PWM脈沖,PWM信號的頻率必須高于100Hz,最大PWM頻率取決與電源啟動和響應時間。為提供最大的靈活性以及集成簡易性,LED驅動器應能夠接受高達50KHz的PWM頻率。一般我們選擇200~300Hz的開關頻率來進行PWM亮度調節(jié),這是因為人眼無法分辨超過40Hz的頻率的變化,而太高的頻率又會引起白光顏色發(fā)生移位和亮度調節(jié)非線性[4]。
(3)頻率調制方式,保持加在LED上的矩形脈沖電流(幅值不變)的寬度不變,通過改變單位時間加在LED上矩形脈沖個數的多少,使得LED上得到的平均電流在較大的范圍內發(fā)生變化,使LED亮度具有較大范圍的調節(jié)。
(4)角位調制方式,是采用一串含有二進制序列脈沖,并且序列脈沖的每一位寬度都按照其位值的比例來延展,通過改變單位時間加在LED上的矩形脈沖電流占有位值所延展的寬度,使LED上得到的平均電流在較大的范圍內發(fā)生變化,以調節(jié)LED的亮度。
比較以上四種混光亮度調節(jié)方式,可以認為使用PWM方式更合適于半導體照明,原因在于:(1)模擬混光方式不僅效率低下,也影響LED使用壽命。(2)在某個特定的正向電流下LED能顯示出最純的白光,隨著工作電流偏離這個值,白光LED發(fā)出的光可能偏藍或偏紫,因此通過改變LED工作電流的方式調節(jié)會使光的顏色發(fā)生偏移,而使用PWM控制方式則不易有這樣的問題。(3)現在通常使用的大功率白光LED都是工作在大電流下, 因此其在工作時會產生大量的熱量,而在景觀照明中為達到景觀效果所使用的燈具光源要求小型化、密集排列,因此對于小功率LED散熱問題也十分重要。隨著工作溫度的升高, LED器件的性能會降低,因此散熱對LED器件工作性能影響很大,在使用PWM控制方式時其脈沖平均電流和直流電流大小相等的情況時,LED器件會有更低的溫度,所以在相同PN結結溫的條件下可以有更高的發(fā)光亮度。同時LED的主波長也會隨著結溫的升高而漂移,所以PWM方式更適合于LED的熱學特性。(4)與頻率調制方式和角位調制
方式相比,PWM方式驅動和控制電路實現起來比較容易,特別適合于數字控制,在當前大型景觀照明系統(tǒng)普遍采用智能控制器的條件下,PWM方式是多色和全彩LED景觀系統(tǒng)的主要混光方式和發(fā)展方向。
4.3 白光LED的技術路線
目前在景觀照明中得到白光的方式主要是RGB混光,而在實現超高亮白光LED的方法主要集中在三種技術路線[5]:一是利用三基色原理將紅、綠、藍三種超高亮度LED混合成白光;二是通過藍光光子觸發(fā)磷光劑等熒光物質發(fā)射白光;三是用紫外光LED激發(fā)三基色熒光粉或其他熒光粉,產生多色光混合成白光。實踐證明這三種技術均已實現產業(yè)化,而其中后兩種技術發(fā)展較快,這是由于超高亮白光LED將主要用在道路照明等功能性照明領域,需要單粒大功率LED,而從目前來看后兩種方法更適合于產生大功率LED。
5 結語
(1)在景觀照明應用領域,由于LED自身的特點和優(yōu)勢,通過PWM的RGB混光方式得到七彩、多色和全彩景觀燈光系統(tǒng)是其主要方式和發(fā)展方向,特別是在七彩景觀燈光系統(tǒng)上已獲得較廣泛應用,考慮到控制的復雜性和景觀照明系統(tǒng)的實際需要,多彩及全彩燈光系統(tǒng)只在特定場合使用,而在LED顯示屏中,目前采用RGB混光方式的多彩和全彩顯示系統(tǒng)卻得到較多使用。在超高亮白光LED應用領域,采用RGB混光方式得到白光LED并沒有特別的優(yōu)勢。
(2)混光只是LED照明的一個組成部分,有效的混光和燈光動態(tài)控制需要一個復雜的控制系統(tǒng),控制系統(tǒng)一般包括控制器部分和LED驅動部分,需要專用的硬件和軟件支持,目前還缺少統(tǒng)一的標準,由各LED廠商自行開發(fā)。LED光源單位體積很小,在很多場合明顯是優(yōu)點,但有時又是缺點,如在LED平面型光源上,通常出現點狀光斑以及混色不均勻現象。目前,混光、混色還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混光、混色的均勻水平與透光率的矛盾。這個問題也是阻礙LED發(fā)展的因素,對LED景觀燈具實用性有很重要的意義,因此還需要發(fā)展新型LED混光、混色技術。
pwm相關文章:pwm是什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