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戰(zhàn)不休 蘋果專利訴訟壓力與日俱增
進入“雞”年,蘋果iPhone似乎成了“被孤立”的那支智能手機。
本文引用地址:http://butianyuan.cn/article/201702/343479.htm而造成蘋果公司陷入“被孤立”或“被圍攻”的關鍵,可能在于蘋果的創(chuàng)新能力日漸衰弱,而來自行業(yè)及產(chǎn)業(yè)鏈的專利訴訟壓力卻與日俱增。
與三星的世紀專利大戰(zhàn)面臨被逆轉風險,而與諾基亞的專利許可之爭則勝算不大,此外,主動與高通在多國開打專利訴訟,也會大量牽扯自身的精力,既然面臨諸多挑戰(zhàn)和困局,為何蘋果還是“不戰(zhàn)不休”呢?
首戰(zhàn)諾基亞:顛覆傳統(tǒng),雖最終和解但開創(chuàng)智能手機新時代
早在2009年,諾基亞和蘋果的專利糾紛就掀起了一場智能手機訴訟大戰(zhàn)。芬蘭技術巨頭諾基亞首先在地區(qū)法院起訴蘋果,蘋果隨即提出反訴,雙方一直鬧到國際貿(mào)易委員會。兩年后雙方終于達成和解,蘋果同意購買專利許可。
從訴訟的結果來看,諾基亞贏得了訴訟,迫使蘋果為使用其專利支付相應的費用,但從市場占有情況來看,諾基亞則雖勝尤敗。
蘋果作為手機行業(yè)的新手,憑借兩年前推出的iPhone重新定義了移動技術和智能手機,而作為手機先驅之一的諾基亞面對各路競爭新手已變得黯然失色。
事實上,2009年,諾基亞雖然依舊是手機市場的“霸主”,但是,其營收能力已經(jīng)不及蘋果公司。當年第三季度蘋果iPhone手機的運營利潤高達16億美元,而諾基亞僅為11億美元。
顯然,當時諾基亞對蘋果公司發(fā)起專利訴訟,多少有阻擊蘋果的成分,當然,更大的原因還是在于雙方在專利許可談判中未能達成一致,蘋果的傲慢激怒了諾基亞公司。
早在2007年,蘋果iPhone剛上市之初,諾基亞與蘋果公司就專利許可開展談判,只不過,最初的專利許可合作中,諾基亞希望蘋果公司繳納專利費用的同時,并能在一些蘋果公司的專利中達成交叉許可合作。
2011年6月14日,諾基亞與蘋果公司正式達成的和解協(xié)議,兩家公司除和解針對對方的所有法律訴訟外,還將各自從美國國際貿(mào)易委員會撤回針對對方的投訴。另外,作為和解協(xié)議的組成部分,蘋果將向諾基亞一次性支付相關專利費用,并承諾向諾基亞支付后續(xù)使用專利技術的相關費用。
對戰(zhàn)三星:索賠10億美元讓蘋果嘗到了專利大戰(zhàn)的甜頭
不論是被訴侵權,還是主動發(fā)起專利訴訟,蘋果在專利訴訟中的“進攻性”都十分強烈。
2011年在與諾基亞達成和解后不久,蘋果轉身向當時智能手機領域最強勁的對手三星發(fā)起猛攻。
三星2010年三星推出的Galaxy智能手機和2011年初推出的Galaxy Tab10.1平板電腦,在蘋果看來,不論是三星的智能手機還是平板電腦產(chǎn)品,無一例外涉嫌抄襲了蘋果的創(chuàng)意和專利。
根據(jù)當時蘋果的測算,三星應該為每部智能手機支付24美元專利費,為每臺平板電腦支付32美元。于是,蘋果于2011年4月在加州圣何塞聯(lián)邦法院發(fā)起對三星系列產(chǎn)品外觀設計侵權的專利訴訟。
起初,陪審團認定三星侵犯蘋果專利,并建議法官判處三星賠償蘋果10.5億美元。隨后,2012年,法院對蘋果訴三星外觀設計侵權一案作出正式判決時,認定三星侵犯了蘋果包括圓角矩形設計、應用圖標設計在內(nèi)的6項專利,并判決三星需要向蘋果賠償9.3億美元。
2015年12月,經(jīng)過五年的審判、復審和上訴,迫于判決執(zhí)行期限屆滿,在上訴法院所定的截止期限到達前,三星已經(jīng)先行支付給蘋果5.48億美元的損害賠償,但也一直強調(diào),一旦最高法院愿意接受審理并做出不同判決,將向蘋果追討回其中的3.99億美元。
這場勝利讓蘋果頗為“志得意滿”,不過,好景不長。
2016年10月11日,美國聯(lián)邦最高法院就此案件召開了聽證會,就有關外觀設計侵權賠償部分,發(fā)回上訴法院針對此一部分進行重審。
而這意味著對于三星已經(jīng)先行支付給蘋果5.48億美元的損害賠償,蘋果公司可能面臨“回吐”部分的可能。
再戰(zhàn)諾基亞:面對諾基亞的全球起訴,蘋果的招架之力稍顯不足
2016年12月20日,蘋果向諾基亞的9家“盟友”公司提出反壟斷訴訟,指控它們與諾基亞合謀,制定了一項“旨在從蘋果和其他移動設備制造商手中敲詐高額收入”的計劃。
與此同時,諾基亞將蘋果公司訴至美國得克薩斯州東區(qū)地方法院以及德國杜塞爾多夫、慕尼黑以及曼海姆等地方法院,狀告蘋果產(chǎn)品侵犯諾基亞技術專利,訴稱蘋果在顯示器、芯片組、軟件以及其他方面侵犯了諾基亞32項專利權。
2016年12月22日,諾基亞宣稱,其已在亞洲、歐洲和美國等11個國家發(fā)起了針對蘋果的40樁專利訴訟。
蘋果在發(fā)起反攻時,除諾基亞之外還將Acacia和Conversant追加為被告,但令蘋果尷尬的是,一方面,蘋果2016年針對上述兩家非執(zhí)業(yè)實體提起的侵權訴訟均以失敗告終,另一方面,曾在蘋果擔任專利執(zhí)行高管的Boris Teksler最近成為Conversant的首席執(zhí)行官。
簡單說,蘋果的對手更了解蘋果的底細,因此在此輪與諾基亞的對戰(zhàn)中,蘋果深知自身專利積累有限,想要像以前手機制造商互訴那樣來以侵犯自己專利為由反訴諾基亞的余地比較有限,于是決定將矛頭也對準Acacia和Conversant。
不過蘋果的勝算可能并不太高。因為以諾基亞這種方式分割專利將會阻礙許可效率,從而提高競爭對手的成本。這是真正的競爭問題。但它利用反壟斷工具很難解決,因為它是分解而非聚合,因此不太適合美國反壟斷法《克萊頓法案》第七條 的規(guī)定。
纏戰(zhàn)高通:中美兩地起訴高通,分別索賠10億美元和10億元人民幣
2017年1月20日,蘋果公司在向加州南區(qū)法院遞狀,指控高通公司壟斷無線設備芯片市場,并控告高通以不公平的專利授權行為讓該公司損失10億美元。
由此拉開了蘋果對戰(zhàn)高通的訴訟大戰(zhàn),如果說蘋果對戰(zhàn)三星,還屬于市場競爭對手之間的牽制與反牽制;那么,蘋果兩次應對諾基亞,則是從市場競爭轉換到專利許可,而蘋果對戰(zhàn)高通則是完全集中在專利許可領域。
2017年1月25日,在蘋果在美國起訴高通后不久,蘋果電子產(chǎn)品商貿(mào)(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蘋果公司”)又將高通公司、高通技術公司、高通無線通信技術(中國)有限公司、高通無線半導體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高通公司”)訴至北京知識產(chǎn)權法院,并提起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及標準必要專利實施許可條件糾紛兩案。
其中,在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糾紛案中,蘋果公司索賠經(jīng)濟損失10億元人民幣,兩案中還各主張合理支出250萬元人民幣。
不論是被動應對諾基亞的挑戰(zhàn),還是發(fā)難高通,雖然其“侵略性和主動性”依舊強烈,但是蘋果應訴或興訴的背后,無一例外是為了降低專利許可支出成本,應對諾基亞,是因為長期欠繳專利許可費用,發(fā)難高通則是希望減繳專利許可費用,簡單說都是為了“降成本”。
蘋果選擇主動“被孤立”,主動卷入或被動陷入專利大戰(zhàn),不排除有轉移運營趨差或產(chǎn)品平庸化視線的可能。
但是,無論如何蘋果的2017年可能注定不會太順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