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消費電子 > 業(yè)界動態(tài) > 下一個人機交互平臺是什么?可穿戴OR虛擬現(xiàn)實?

下一個人機交互平臺是什么?可穿戴OR虛擬現(xiàn)實?

作者: 時間:2017-05-05 來源:智東西 收藏

  隨著PC向移動端的遷移過程逐漸步入尾聲,移動端APP的紅利也日漸稀薄。前兩年轟轟烈烈的APP潮、O2O潮開始衰落,現(xiàn)在再去互聯(lián)網圈打聽一轉,得到的答案只有一個——現(xiàn)在的APP不好做了。

本文引用地址:http://butianyuan.cn/article/201705/358785.htm

  人們紛紛開始思考,繼移動端之后,下一個人機交互平臺是什么呢?有人曾認為是VR/AR,然而逐漸遇冷;有人曾認為是,然而如今市場黯淡、巨頭失語。

  前微軟亞洲互聯(lián)網工程院副院長、竹間智能創(chuàng)始人簡仁賢認為,是BOT;(BOT泛指虛擬AI助手,一個經典的例子就是Siri,屬于語音BOT,虛擬語音助手)更進一步的,是能夠理解人類情感的BOT——這一理念如此貫穿始終,甚至體現(xiàn)在了竹間智能的英文名里——EMOTIBOT。

  一、BOT的崛起

  什么是BOT呢?它就是建立在訊息型平臺上的,能夠與人類互動的AI小助手,一個為你服務的機器人小伙伴兒。搜索不需要再去搜索引擎、訂餐不需要APP、打車也不需要APP,只要告訴你的BOT,它就能幫你全部搞定。

  以Alexa為例,今年年初,亞馬遜的Alexa語音助手結結實實地火了一把。CES 2017上無孔不入的Alexa助手預示著這個IT巨頭布局語音市場的野心。不到兩年時間,從音響到電視,從LG到福特,超過7000種硬件產品,Alexa正以一種近乎于可怕的速度滲透電子市場。

  Alexa是一款完全基于語音指令驅動,無需屏幕的AI語音助理軟件,于2015年8月正式向第三方開放。此前,Alexa一直默默無聞地充當著亞馬遜另一款產品——智能語音音箱Echo的幕后功臣,為其創(chuàng)造了上市兩年累計銷量超過510萬臺的成績。根據(jù)數(shù)據(jù)統(tǒng)計,搭載Alexa的硬件品類已經超過7000種。產品品類從電器、手機到機器人、汽車信息娛樂系統(tǒng),品牌涵蓋了LG、華為、GE、福特、大眾、聯(lián)想、優(yōu)必選等多個領域。

  國內也有許多類似的對標產品,以百度重頭加碼的“度秘”為例,在百度前陣子的人員清洗動蕩過程中,原本只是一個小型項目的“度秘”AI語音助理被直接提為“度秘事業(yè)部”。

  在這個數(shù)據(jù)越來越繁多冗雜的時代,我們不再為“沒有答案”而煩惱,反而開始為“太多答案”而煩惱上;塞滿了APP的手機越來越臃腫,搜一個問題得出十幾種不同答案,讓人倦怠而無所適從。人們只想提一句要求,馬上就能得到滿足——比如“媽,我餓了!”——于是,BOT應運而生。

  但是,亞馬遜的那一套玩法至今仍未進入中國市場——這對于中國創(chuàng)業(yè)者,既是絕好的商機,同樣也意味著未知的風險。中西方市場在用戶習慣和商業(yè)模式上存在較大差異,從國內市場而言,各類主打AI概念的語音技術公司(如Nuance、云知聲、思必馳、度秘、微軟小冰等)都不曾對市場產生明顯的沖擊與突破。

  基于對于語音市場商業(yè)生態(tài)的理解,簡仁賢另辟蹊徑,將“情感”放在了第一位。與一般的BOT不同,竹間智能要做的這款AI小助手不僅能夠為你服務,還能夠通過識別你的表情、語言、語調來了解你的情感變化,機器將可以記住你說了什么、讀懂你的情感,它不再只是冷冰冰的硬件設備,而真正像朋友一樣理解你。

  二、竹間智能的前世今生

  出身微軟亞洲互聯(lián)網工程院副院長的簡仁賢從開始便與其他小公司的創(chuàng)業(yè)者不同,而交談過程中微軟“小冰”、“小娜”等語音BOT更是繞不開的話題。至于為什么要從微軟離開,轉而創(chuàng)辦一間AI創(chuàng)企,簡仁賢是這樣認為的。以前人工智能說了很久,但是一直都沒有落實。大公司與小公司都存在自己的限制。大公司擁有AI人才與技術,然而需要給股東一個交代,所以眾多項目都需要往主業(yè)務上靠攏,難以有異軍突起的AI項目。而小公司在資源、人才方面都存在一定劣勢,有的只能做細分領域技術,有的則沒有成熟的商業(yè)應用場景,非??上А?/p>

  因此,作為手握經驗、資源的公司,竹間智能在成立初期便有明顯優(yōu)勢。現(xiàn)在公司在北京、上海、波士頓、西雅圖都分設有研究機構,團隊總人數(shù)約150人,核心技術人員來自微軟、亞馬遜、谷歌、百度、清華、北大、MIT、中科大……成立一年半以來已經獲得了數(shù)千萬美元的融資,最近的A輪也正在收官階段。

  此外,竹間智能還與MIT的兩大實驗室(Media Lab、CSAIL)有專門合作,能夠引進他們的技術、算法等工具,為己所用。情感理解和情感識別需要獨特的算法+獨特的數(shù)據(jù),而首先提出了情感計算(Affective Computing)的MIT教授Rosalind Picard正是此方面的權威人物。

  據(jù)簡仁賢介紹,公司經過18個月的封閉式開發(fā),目前竹間智能已經構建了三大業(yè)務板塊:類腦機器人對話系統(tǒng)、多模態(tài)情感分析模型、以及商業(yè)化AI SaaS平臺。

  這三塊業(yè)務簡單來說分別是——通過“情感智能”來進行語言理解、用戶理解等;通過表情、聲音、文字等多種工具綜合判斷用戶情緒變化;為B端用戶提供AI云服務平臺,提供多輪對話的AI導購客服機器人、語音情緒質檢、用戶畫像分析等服務。

  值得一提的是,竹間智能并不負責目前競爭日益激烈的語音識別部分,而是在基礎識別功能至上加入了對用戶情感的理解和分析。因此雖然看似業(yè)務線繁多,但其核心技術還是在于一點——情感人工智能。

  三、“情感人工智能”的應用場景

  其實,現(xiàn)在已經有很多BOT出現(xiàn)了,但一直都不曾對市場造成太大沖擊。以Facebook的Chatbot為例子,自去年在在Messenger平臺上推出后也一直反應平平,甚至一度有傳言扎克伯格因不滿Chatbot的表現(xiàn)而準備削減人工智能預算(后來Facebook人工智能實驗室負責人Yann LeCun親口向智東西辟謠了)簡仁賢認為,目前很多BOT的發(fā)展方向都是有問題的,情感智能要做好了,才能做到真正的語意理解,真正的強人工智能。

  舉個例子,如果一個人說:“我不要太喜歡這雙鞋哦~”,一般的機器程序就會抓住“不要”這種負面(negative)的關鍵詞而把這句話判斷成“我不喜歡這雙鞋”,而這結論明顯是錯的。真正的對話交流需要加入語境、上下文(context)的理解,所關注的是語言所要表達的實體,而不是關鍵詞,真正的目標是理解這句話的目的與意圖。

  對于人類看似簡單的對話理解,對人工智能而言卻需要結合深度學習、隱馬爾科夫模型與語言學規(guī)則,在此基礎上結合認知科學,模擬人腦在聊天中對談話意圖、語義的理解,以及對表情、身體語言、語音語調、語言所傳遞情緒的識別。

  目前經過18個月的封閉開發(fā),竹間智能已經能通過“多模態(tài)情感識別”模型(表情、語音、語調、文字情感),實現(xiàn)對高興、驚訝、害怕、厭煩等22種情感、情緒的識別。目前應用落地得最多的還是語言理解,畢竟表情識別還有待攝像頭功能的進一步開放推廣。

  愛奇藝的虛擬VR助手“雙兒”(愛奇藝給你造了個VR女朋友,哦不,女助手)中就集成了竹間智能的情感智能技術。“雙兒”這是一款生活在VR世界中,類似Siri的虛擬助手,不過在VR世界里,你不僅可以聽見她的聲音,還可以看到她的樣子。雙兒既是虛擬世界的向導、語音交互能干的事情都干;同時也是情感陪伴,跟用戶對話聊天,陪用戶看電影,唱歌跳舞。

  此外,還有一個常見的落地場景,就是結合主動與被動式的多輪對話AI導購與客服機器人。這是一項非常具有想象空間的服務,許多企業(yè)都在尋求與竹間智能進行合作。其中,電商平臺與金融行業(yè)都對這項技術尤為感興趣。目前,竹間智能的AI機器人即將登陸唯品會。

  此外,竹間智能還在與國內某銀行進行相關的合作洽談,當竹間的情感智能技術植入到該銀行的APP中時,相當于有了一個專門為你服務的銀行顧問,不僅能夠滿足你的各項咨詢服務需求,并且是24小時在線的,為銀行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此外,BOT還可以在通過和你的聊天過程中得知你的性格、投資喜好、風險承受能力,給予定制化的服務與理財建議,并且通過和企業(yè)數(shù)據(jù)庫里的用戶信息相結合,可以生成精準用戶畫像,在廣告推廣、產品購買轉化率方面也會起到推進作用。

  結語

  竹間智能的野心遠不止一個小小的智能客服、聊天機器人那么簡單。正如上文所言,簡仁賢的目標是將音樂、游戲、訂餐、打車、甚至情感支持全部集合在其中,成為下一個人機交互平臺。未來我們不需要再在手機里安裝無數(shù)繁多臃腫的APP,只需要一個BOT,一個私人管家,一切就能全部搞定。

  簡仁賢同時認為,目前AI產業(yè)并不存在泡沫。通過一系列的商業(yè)落地與實踐,竹間智能已經開始找到了AI在商業(yè)場景中的應用價值,并為“AI+金融”、“AI+電商”找到了合作范例。

  不過誠然,目前BOT平臺還在一個起步階段,商業(yè)模式不算成熟。而像竹間智能這樣專注于情感智能的BOT公司就更少了,現(xiàn)在大家都在不斷嘗試在哪一個場景里BOT可以產生最高的價值。竹間智能認為,通過幾個用戶體量比較大商業(yè)落地案例對市場進行教育后,一年內國內市場對BOT的接受態(tài)度將會有一個非常明顯的提升。

  而除了為企業(yè)專門定制的BOT外,竹間智能還提供通用API與機器人開放平臺,以求進一步占領市場份額、推動市場接受度。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qū)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