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機床何時才能不再配洋刀
以前讀書,讀到“男兒何不帶吳鉤,直取關山五十州”,總覺得意氣風發(fā)。吳鉤是春秋時期吳國產的一種青銅制的彎刀,吳國在今天的蘇皖地區(qū)。試想一下,如果當時說的是“男兒何不帶洋刀”,是不是味道就變了,不僅不正統,而且不威風。所以中國人還是要配自己的刀。
本文引用地址:http://butianyuan.cn/article/201805/379665.htm
但是自筆者進入機床行業(yè)以來,目歷種種,從上到飛天的航空航天企業(yè),下到陸行的汽車企業(yè),皆是“洋刀洋刃陣列在前”,大的企業(yè)也好,小的企業(yè)也罷,都把進口刀具當做寶貝。讓人不得不感嘆:國產機床何時才能不再配洋刀!
一直以來,切削刀具都有“工業(yè)上的牙齒”的美名。刀具的性能和質量可以直接影響到切削機床生產效率和加工質量。不夸張地說,再優(yōu)秀的機床沒有優(yōu)質刀具的配合也不能生產出好的產品。所以刀具雖小,作用卻很大。
但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國內數控刀具與進口刀具在技術、服務、品質和宣傳上存在的差距,加上國內的顧客對國產數控刀具的信任度低,導致國外企業(yè)占據了國內大量的刀具市場。
五大國外刀具派系主流在中國市場活躍:一是山特系(包括山高),山特維克公司有著龐大而復雜的刀具分支,在中國市場銷量最大;二是美國系,主要以肯納、英格索爾、萬耐特等為代表;三是歐洲系,主要以德國為主,包括MAPAL、Guehring、Widia、TITEX、瓦爾特等;四是日韓系,包括三菱、住友、東芝、OSG、黛杰、不二越、日立等,以及韓國的Taegutec、KORLOY公司;五是以色列系,主要是ISCAR(伊斯卡)。
這些公司幾乎填滿了中國刀具的市場空間,占據了市場的主導地位,在一些大型汽車制造廠,國產刀具可能只占總項目的10%左右。
“中國機床刀具行業(yè)的整體綜合實力與發(fā)達國家相比差距較大的根源就在于缺乏核心競爭力。”中國機械工業(yè)金屬切削刀具技術協會理事會邢敏說道。
她認為,結構失調是國產刀具行業(yè)的一大硬傷,也就是生產的刀具與需求不匹配。在刀具的生產經營規(guī)模上,國內數控刀具企業(yè)沒有形成一條完整的切削刀具產業(yè)鏈。刀具產品不齊全,能與之配套使用的機床種類少。而國外的刀具產品起步早、品類繁多,可以與大量的國外機床配套使用。
以轎車生產線為例,我國在引進轎車車型和數控自動生產線的初始階段,往往并不重視刀具的國內配套問題,沒有及時提升國內轎車刀具的技術水平。引進生產線后,隨之而來的專用刀具、工具品種規(guī)格繁多,工藝技術、專業(yè)化程度要求又很高,現有國產刀具的品種、質量、供貨和服務能力均難以滿足要求,只能選用國外刀具。
筆者認為,壽命、穩(wěn)定也是國產刀具一大軟肋。高質量的刀具,不僅要求高技術含量,使用壽命、穩(wěn)定性同樣非常重要。中國部分刀具企業(yè)的刀具壽命低,平均壽命只有國外刀具的1/3—1/2。不是每件產品的壽命都低,而是壽命相差懸殊,分散度太大,致使刀具的平均壽命低下。曾有過這樣的試驗:單件相比,中國刀具并不比國外差,但任取10件對比,中國刀具總有1、2件不盡人意。切削加工本身就占了整個機械加工工作量的90%,即使是1、2件刀具出差錯,也會極大影響產品的加工效果。
除此之外,不同于其他行業(yè),數控刀具是技術密集、知識密集、人才密集的行業(yè),其發(fā)展對人才的依賴度很大。國內數控刀具技術人才、管理人才、營銷人才都奇缺,一般培養(yǎng)周期為3—5年。而高校又沒有擔當起培訓數控刀具專業(yè)人才的責任,只能依靠企業(yè)慢慢培養(yǎng),往往事倍功半,且不一定能留住人才。
總之,正是差距的存在使國產機床屢屢配上了“洋刀”。如果我們希冀于國產機床配上國產刀具,就必須正視這些差距,正視中國刀具企業(yè)在基礎技術、創(chuàng)新能力、推廣能力和服務能力等各個方面的不足,發(fā)現別人的長處,補足自身的短處,努力前進,奮力拼搏,才能追上甚至趕超國外企業(yè)。
目前,我國如株洲鉆石、廈門金鷺等切削刀具企業(yè)發(fā)展迅速,這些企業(yè)重視技術進步、人才培養(yǎng),在發(fā)展現代高效刀具方面跨出了非??上驳囊徊剑沧屛覀兛吹搅藝a刀具崛起的新希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