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國際視野 > 業(yè)界動態(tài) > 美國尋求與歐洲聯手對抗中國的生產力過剩

美國尋求與歐洲聯手對抗中國的生產力過剩

作者:EEPW 時間:2024-05-22 來源:EEPW 收藏

財政部長珍妮特·L·耶倫周二表示,美國和歐洲需要共同努力,抵制中國過剩的工業(yè)產能,警告稱廉價的中國出口商品浪潮對全球經濟構成嚴重威脅。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butianyuan.cn/article/202405/459041.htm

耶倫在德國發(fā)表講話時指出,這將是本周在意大利舉行的七國集團財長會議的主要討論議題之一。

“我們今天在這里可能覺得中國的工業(yè)政策很遙遠,但如果我們不以戰(zhàn)略性和統(tǒng)一的方式應對,世界各國的企業(yè)生存都可能受到威脅,”耶倫在法蘭克福金融管理學院發(fā)表講話時說,她在該校獲頒名譽博士學位。

中國過剩的綠色能源技術生產近年來成為跨大西洋間的迫切問題。拜登政府官員越來越擔心,他推動資助國內清潔能源和其他下一代技術制造的努力將被中國迅速生產鋼鐵、電動汽車和太陽能電池板的能力所削弱。

拜登政府目前希望與歐洲聯手,幫助發(fā)達世界防止類似于2000年代初的中國沖擊,那次沖擊幫助摧毀了制造業(yè)以換取廉價商品。上周,拜登增加了一些中國進口商品的關稅,包括對電動汽車征收100%的稅。他還正式保留了特朗普總統(tǒng)對價值超過30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征收的關稅。

美國希望,統(tǒng)一戰(zhàn)線將使中國相信其最大貿易伙伴準備建立貿易壁壘,防止中國的電動汽車、電池和面板主導西方。

耶倫周二強調,美國并不是在實施反華政策,但表示中國的行為對全球經濟構成威脅,需要協(xié)調一致的回應。

她指出,中國試圖主導清潔能源技術和其他行業(yè)的行動“也可能阻礙包括新興在內的世界各國建設能夠推動其增長的產業(yè)?!?/p>

保護主義政策的趨勢可能成為中國與世界最發(fā)達經濟體之間的另一個爭議點。中國駐華盛頓大使館發(fā)言人劉鵬宇上周嘲笑拜登對中國商品征收新關稅的決定,稱之為“政治操弄”。

“我們希望美國能以積極的態(tài)度看待中國的發(fā)展,停止以產能過剩為借口進行貿易保護主義,”劉鵬宇說。

新的美國關稅可能會給歐洲帶來額外壓力,促使其建立自己的貿易壁壘,以防止中國將更多出口商品轉向歐洲。歐洲官員已經在考慮對中國汽車征收額外關稅,這對德國特別構成威脅。

歐洲37%的電動汽車進口來自中國,包括中國品牌以及特斯拉和在中國設廠的德國汽車制造商的產品。歐洲是全球第二大電動汽車,去年的進口額從2020年的16億美元飆升至115億美元。

歐盟委員會正在調查中國政府的補貼是否在幫助該國公司生產廉價汽車,從而損害歐洲的汽車產業(yè)。該行業(yè)在歐洲提供了近1400萬個直接和間接就業(yè)機會,去年出口的600萬輛汽車創(chuàng)造了超過1000億歐元的貿易順差。

歐洲的調查可能最早在7月份對中國電動汽車進口征收初步關稅,盡管這些關稅可能遠低于拜登政府征收的100%。但與已經從中國進口汽車的歐洲不同,美國已經設立了多重壁壘,防止中國電動汽車進入其市場。

歐洲對中國補貼的調查以及是否應征收關稅加劇了政治分歧。一些國家,如德國,作為歐洲最大的電動汽車制造國,反對調查。德國官員擔心,施加處罰可能會激怒北京,導致其將德國汽車制造商如寶馬和大眾排除在外。

德國總理奧拉夫·朔爾茨上周在斯德哥爾摩的演講中表示:“我們不應忘記:歐洲制造商和一些美國制造商在中國市場上很成功,還向中國銷售了大量在歐洲生產的車輛?!彼a充說,至少一半從中國進口到歐洲的電動汽車是西方品牌。

歐盟委員會主席烏爾蘇拉·馮德萊恩一直推動歐洲與中國“去風險化”關系。她的做法得到了法國總統(tǒng)埃馬紐埃爾·馬克龍的支持。馬克龍本月接待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并敦促布魯塞爾加大保護力度,抵御他政府認為的不公平的中國競爭。

布魯塞爾的調查更多地關注中國的補貼如何讓比亞迪、吉利和上汽這三大中國電動汽車制造商能夠以低價提供產品,而不是中國是否在向歐洲大量傾銷汽車。中國政府批評歐盟未調查在中國設廠的西方品牌——包括特斯拉,特斯拉是從中國向歐盟出口電動汽車最多的生產商。

獨立智庫榮鼎集團表示,要彌補中國國家補貼帶來的影響,歐盟委員會需要對中國電動汽車征收高達50%的關稅。但該組織建議,在除非歐盟官員對世界貿易組織規(guī)則進行更“徹底”的審查之前,15%至30%的關稅更為實際。

與此同時,中國電動汽車制造商,包括比亞迪和長城汽車,正在匈牙利設立工廠,生產的汽車將被視為歐洲制造的產品,可能最終與美國產生貿易問題。

拜登政府同樣關注中國汽車公司在墨西哥投資建廠,可能用來進入美國市場。

在講話后,耶倫對記者表示,美國和歐洲國家在與中國的商業(yè)往來中有不同的關注點,因此可能會使用不同的工具來應對。但她補充說,由于對中國出口的重度補貼問題有著廣泛的共識,以一個整體的方式與中國溝通“更具威力”。

美國和歐洲聯手應對中國的方式確實存在引發(fā)報復的風險,加劇的貿易緊張局勢可能對全球經濟造成影響。中國官員上周表示,他們將對美國實施的新貿易措施作出回應。



關鍵詞: 半導體 市場 國際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qū)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