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嵌入式系統(tǒng) > 設計應用 > 克服嵌入式CPU性能瓶頸

克服嵌入式CPU性能瓶頸

作者: 時間:2013-10-31 來源:網絡 收藏

過去幾年,采用多線程或多內核CPU的微處理器架構有了長足的發(fā)展?,F在它們已經成為臺式電腦的標準配置,并且在高端嵌入式市場的CPU中也已非常普及。這種發(fā)展是想要獲得更高性能的處理器設計師推動的結果。但硅片技術已經達到性能極限。滿足不斷提高的處理能力需求的解決方案,高度依賴于像在基于微處理器的系統(tǒng)級芯片(SoC)中復制內核處理器這樣的架構化解決方案。

戈登·摩爾在1965年提出的摩爾定律指出,隨著尺寸的縮小,每平方英寸硅片面積上可以集成的數量每兩年會翻一番。當然,這個“定律”并不是一種物理規(guī)律,而是根據60年代和70年代對技術的觀察經驗得出的一個猜想。但它從第一次被提出到現在都非常準確——并且至少在下一個十年中有望延續(xù)其正確性。

摩爾定律一直能保持正確性的原因是,縮小芯片上元件尺寸的能力使得設計師能夠不斷提高處理器、存儲器等器件中的密度。由于晶體管越來越小,設計師可以在處理器中增加更多的功能單元,并在相同面積上實現更加復雜的架構。

由于這種更高的密度,像分支預測或亂序執(zhí)行等技術在現代處理器中已經很普及,雖然它們非常耗用資源。這些技術提高了每周期執(zhí)行指令數(IPC),即提高了指令吞吐量,這是影響處理器總體性能的兩大基本根源之一。更小的晶體管尺寸還可以支持更高的時鐘速率。當晶體管的柵極長度縮短1/k時,電路延時也可以減少同樣的量。隨著電路延時的減少,晶體管開關時間也相應縮短,因此時鐘速率可以提高k倍。處理器工作在更高頻率可以提供更高的性能,但需要付出一定的代價。

然而,現在設計遇到了一些實際的限制。隨著晶體管尺寸的進一步縮小,晶體管密度和芯片頻率的提高顯得非常有限,而影響越來越大。其中更高的和更大的傳輸延時是最令人擔心的兩大因素,也是影響進一步發(fā)展的主要障礙。

芯片

芯片和相關的散熱問題正在成為硬件設計師面臨的一個巨大障礙。隨著晶體管數量的不斷增加,當前處理器在很小的面積上就需要相當大的能量。這意味著需要散發(fā)很高的功率密度。問題不僅在于晶體管的數量,高的工作頻率對功耗也有很大的影響,下面還會討論到。

為了對過去幾十年中這些參數的演變有一個印象,圖1顯示了在20年時間內Intel的x86架構中晶體管數量和工作頻率的增加情況,最早的數據來自80386架構——第一個32位x86處理器。

克服嵌入式CPU性能瓶頸
圖1:X86架構中的晶體管數量和頻率演變。

注意,上述兩個參數都是用對數刻度標示的,這也表明了它們進步幅度之大。在功耗方面,圖2顯示了這些處理器的典型功耗演變情況,這次采用的是線性刻度。

克服嵌入式CPU性能瓶頸
圖2:不同代X86處理器的功耗演變。

晶體管數量在持續(xù)增加,一些最新的Intel Core i7處理器中的晶體管數量已經超過22億個。功耗也在緩慢增加,高的可達130W,當然這取決于具體型號。然而,這些新處理器的卻不再增加,保持在3.5GHz左右。

停滯不前的原因之一是目前的集成電路已經達到功率密度的物理極限,產生的熱量已經達到芯片封裝能夠散發(fā)的極限,因此硬件設計師必須限制頻率的提高。Intel的確從未為功效而犧牲性能,但如今的物理限制使得他們只能在功耗上面做文章。

一些公式可以更好地展示頻率和晶體管數量是如何影響芯片功耗的。一些簡單的數學關系可以讓我們清楚地看出為什么這些參數在當前設計中是如此重要。

下列公式顯示了芯片功耗與工作頻率和其它系數的關系。

克服嵌入式CPU性能瓶頸
這是用于當前集成電路的主流半導體技術——CMOS技術的功耗表達式。公式的第一部分(加數)是芯片的動態(tài)功耗(也就是晶體管開關時由容性負載充放電引起的功耗),代表芯片執(zhí)行的有用工作。A是活躍系數,代表每個時鐘周期中進行開關的晶體管比例(因為每個時鐘周期中并不是所有晶體管都必須開關);C是晶體管的容性負載;V是電壓;f是頻率。

公式中的第2個加數是由于短時間短路電流(ISC)引起的少量動態(tài)功耗,這個電流是在有限的上升或下降時間t內從晶體管電壓源流到地的電流。最后一個加數是靜態(tài)功耗,即由于(Ileak)引起的功耗,這也是唯一在加電,但不活動的電路中存在的功耗。這種功耗適用于整個電路,與晶體管狀態(tài)無關,因此該項中沒有活躍系數。

從公式的第一項可以看出為何功耗只是呈線性增加,而頻率呈對數增加,這是因為電壓是二次方的關系。

工程師能夠將這個電壓從5V減小到1V以下,從而幫助他們控制住功耗同時不降低性能。遺憾的是,許多因素是相互影響的,工程師必須不斷進行折衷。例如,想象一下我們想要通過降低最初設置在2V的電源電壓來減小芯片的動態(tài)功耗(只考慮公式中的第一項)。如果我們能夠將電源電壓降低到1.7V,雖然電壓只下降了15%,但功耗可以顯著下降28%。然而,降低電源電壓對電路的最大頻率和晶體管的閾值電壓(晶體管的導通電壓)有副作用。

克服嵌入式CPU性能瓶頸

在我們這個例子中,如果閾值電壓為0.5V,電路工作頻率為4GHz,那么為了保持相同的工作頻率,必須將閾值電壓降低到大約0.32V。然而,這樣做也許是不可行的,因為閾值電壓依賴于一些技術參數,當超出一定的范圍時,不改變半導體制造工藝是不可能繼續(xù)減小的。如果不改變閾值電壓,最大頻率將降低到3GHz,降幅為25%。

另一方面,即使你能夠降低電源電壓和閾值電壓并且不影響性能,但與閾值電壓呈指數依賴關系:

克服嵌入式CPU性能瓶頸

電壓VT是熱電壓,取決于絕對溫度T。k是玻爾茲曼常數,q是電子上的電荷量。在常溫時熱電壓值大約為30mV。當相比于熱電壓有較大的閾值電壓時,效應可以忽略,但當閾值電壓較小——大約在100mV左右時,漏電流效應就變得突出了。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qū)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