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電源與新能源 > 設計應用 > 關注能效性能,提高性能,節(jié)約能源

關注能效性能,提高性能,節(jié)約能源

作者: 時間:2007-07-24 來源:網絡 收藏

  在當今大家都關注能源有效使用的年代,如果還只是強調電腦的性能,似乎有點跟不上時代,我們需要開始關注一個重要的參數,(EEP)。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butianyuan.cn/article/258792.htm

  ,簡單的理解可以跟性價比作一個類比,一個是性能和能源消耗的比例,一個是性能和價格的比例。在同等性能下,能源消耗越少,也就意味著有更高的能效比,也就可以認為節(jié)約能源,節(jié)約能量的也是一種成本的下降。

  那么如何才能來衡量一個系統的呢?性能比較容易評價,網上有那么多的軟件,可以測試,評分。而能源消耗呢?有人會說,那不是簡單,看一下它的最大功耗就行了。但事實并非如此簡單,請看下面的分析。

請大家先想一下下面幾個問題:

  1. 你的電腦會在使用完后立即關閉,下次用再打開嗎?
  2. 你的電腦是用于上網和辦公多,還是打游戲多?
  3. 你有沒有給電腦設置休眠或者掛起等等節(jié)能方式呢?

  大家很容易就可以想到,其實電腦工作在最大功耗下的時間并不多,而用最大功耗來衡量系統能耗并不科學,甚至可以這么說,最大功耗在這兒沒有任何參考價值,最大功率值只對系統廠商設計系統有用。而系統閑置功率也同樣不能說明問題。

  我們需要通過實際的電腦使用狀態(tài)來衡量,它需要包括在使用狀態(tài)的比例和使用工作負載,閑置狀態(tài)的比例,和睡眠或關機狀態(tài)的比例。只有這樣,才有實際的意義。但這也增加了評估的難度。當然,我們平時的工作習慣大致是固定的,所以可以通過估算來大致估計這個比例。

  系統閑置狀態(tài)的功耗和休眠關機狀態(tài)的功耗都相對來說比較容易獲得,而工作狀態(tài)的相對來說就比較困難,所以我們通過軟件來模擬一個工作中常用的場景,然后來測量其功耗,比如我是已辦公為主,可以才用SYSMARK2004SE來測試,而我如果是打游戲為主,那我可以使用3DMARK2005等軟件或者跑一段游戲測試來進行測試,以此類推。

我們舉個實際的例子來說明一下:

假設某人一天的工作安排如下:

  我們用SYSTEM MARK 2004來做同樣多的工作,對他的工作狀態(tài)進行模擬,細分后發(fā)現,各個狀態(tài)所占有的比例如下:

有了這些數據,我們還需要測量三個數據:

  1. 系統閑置的功率(也就是在總比例的13.4%
  2. 系統關機或休眠功率(也就是占總比例的71.8%)
  3. 系統工作時的功率(也就是占總比例的14.8%)

  可以分別使用功率計分別測試在這三個狀態(tài)下的功率,其中,工作時的功率,我們采用SYSTEM MARK2004來模擬工作狀態(tài),取多個測量點的平均值。

我們測試了一臺C2D的普通辦公用臺式電腦,它在三個狀態(tài)下的功率分別為62.4W,3.4W和69.4W,按照比例,我們可以計算:

(62.4×13.4%+3.4×71.8%+69.4×14.8%)×24=814.2816W,大約就是每天0.81度電。

  而機器的性能,同樣可以通過SYSTEM MARK 2004給出,這樣我們就可以得到一個能效性能的參考值。對于不同的應用場合,我們還是需要另外去統計它的使用模式,從而來確定一個合理的評估方法。

  不同配置的機器會有不同的能效性能,這個是不用質疑的,現在的問題是我們如何來提高能效性能呢?

我們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入手:

  1. 減少電能在電壓轉換方面的損耗。在PC中,電能需要經過多次的轉換,主要有電源中的轉換,VR部分的轉換,內存部分的轉換,顯卡供電的電壓轉換。我們可以挑選轉換效率高的電源,如采用符合ATX12V 2.0以上版本標準的電源,它基本上可以提供80%以上的轉換效率。另外電源功率夠用就可以,不必刻意追求大功率,因為電源設計是在它的額定功率附近的轉換效率是最高的。
  2. 對一些高能耗部件,采用性能高但又比較節(jié)能的部件。比如INTEL C2D系列CPU,它有公認的目前最優(yōu)秀的個人PC計算性能,而它的最大熱功率只有65W(供系統設計使用),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支持EIST技術,可以在閑置時通過降低頻率,降低核心電壓的方法,顯著降低功耗。
  3. 合理設置休眠待機時間。在一段時間不用后,系統會自動進入待機和休眠狀態(tài),減少系統閑置時間,也可以降低功耗。

  總結一下,我們需要在關心性能的時候,同樣需要關注它的能效性能。同樣的性能,更少的能源消耗,何樂而不為呢?

本文由Intel提供



關鍵詞: 能效性能 EPP

評論


技術專區(qū)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