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宏提案背后價值:推動人工智能普及
對人工智能由于意外而失控的擔憂同樣存在,從《機械公敵》里主控計算機“沉思”后的“覺醒”,到《絕密飛行》里擊中人工智能無人機的那一道閃電,無數的不可控因素,讓人類難以信任未來“多才多藝”的人工智能。如果它們復雜得如同黑箱一般的話,誰能承諾它們不會突然“想”出匪夷所思的理由,然后“暴走”并加害于人呢?
本文引用地址:http://butianyuan.cn/article/270466.htm相比于這些科幻情節(jié)和高深的哲學思辨,還有另一種擔憂看起來更加迫在眉睫。今天,工業(yè)流水線機器人可以只由人類工人“牽著干一遍”就學會新的工序,并主動規(guī)避誤入車間的人類;計算機軟件可以根據已有的大量圖表數據,自動生成分析報告;一些餐廳背景音樂、手機鈴聲和旅館房間裝飾畫,已經不再是人類藝術家的作品,而是出自計算機軟件的手筆……這些還基本只是“一招鮮”、卻不知疲倦的“競爭者”,已經把“還有什么工作留給人類”的問題擺在了人們面前。
或許只有像李彥宏那樣,站在業(yè)界高處而且多年來挺立潮頭的科技精英,才能看到對人工智能的擔憂實為過慮,并敏感覺察到發(fā)展人工智能的緊迫性。越過坊間過于腦洞大開的思想實驗,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一些真正的趨勢。比如,理性正逐漸在人類社會中占據上風。或者說,經歷過美蘇核對峙的緊張年代之后,未來的人們很可能不會再為研發(fā)更恐怖的殺人武器投入那么多的智慧和熱情。人工智能的發(fā)展也可能帶來些許意外,但那就像法國人菊諾在1769年制造的第一輛蒸汽汽車,雖然首次試車就釀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起機動車事故,卻沒有讓人類對汽車的研發(fā)就此止步不前。至于人工智能取代人類的擔憂,其實也大可不必——當舊的職業(yè)和崗位消失的時候,就會有新的崗位,乃至新的職業(yè)形態(tài)涌現(xiàn)出來。而洞悉這些科技史和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規(guī)律,繼而預見它們未來的走向,并提出相應的高質量提案,正是科技界精英參政議政的價值和意義所在。
即使有一天人工智能真的變得比人類“聰明”,兩者“源流”的不同,也會讓人工智能有自己的局限性,并需要人類的頭腦來補完。還記得中國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的短篇小說《詩云》嗎?技術實力遠遠強過地球的外星生命,企圖用窮舉漢字的方式“寫盡天下詩篇”。但即使是最優(yōu)秀的人工智能,也無法從浩瀚而雜亂無章的“文字堆”當中,把那些佳作或至少是有意義的排列結果挑選出來?;蛟S等到人類的生活由于人工智能的普及產生根本性變化時,我們將可以清晰地注意到,李彥宏這份提案的價值所在。
就引用《侏羅紀公園》結尾的那句話,對人類與人工智能可能的未來做一個概況吧:“生命,總會找到自己的出路。”也許,還應該補上一句:“無論生命是碳基的,還是硅基的。”(中華財經網 哈立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