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芯中科總裁胡偉武:政府應把國外芯片擋一擋
觀察者網:一個月前,網絡上有一篇談龍芯和申威的文章里對自主可控做了如下解釋: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butianyuan.cn/article/282064.htm自主,顧名思義,是自主知識產權,不需要給國外繳納專利費,可以自由選擇發(fā)展方向和技術路線。以龍芯和申威為例,兩者都可以自由擴展指令集;而從國外購買指令集授權的話,不僅要支付一筆授權費,而且授權到期要再購買一次,外商每一次更新指令集還要再購買一次。另外,還會受到很多限制,比如用途被限制,外商限制——只能用來做服務器芯片,不能用來做桌面芯片和手機芯片;比如不具備發(fā)展權,不能擴展指令集,只能按照國外巨頭的劃定路線圖走,跟在身后亦步亦趨。
可控,指的是芯片安全可控。無論是自主指令集還是購買國外指令集,只要是獨立自主設計微結構,就不存在安全問題。但如果是購買國外微結構授權或者仿制國外CPU則存在安全隱患。因為買到的微結構若不是開源的,對于國內廠商來說就是一個黑箱;即使是開源的,光指令系統里的源碼至少一兩千萬行,在完全吃透技術以前,根本沒法保證里面沒有安全隱患;仿制國外CPU很容易陷入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情況,無法識別CPU里的到底有沒有后門電路。
請問,您對這種說法認同么?
胡偉武:剛才說的觀點,從過程角度說我是很同意的。我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就是一定要形成自己的能力。
就像共產黨打江山,靠的就是自己的能力——槍桿子,你可以花錢買一塊地盤,但是別人的槍桿子過來了,地盤就不是你的了,所以共產黨打江山的時候不在乎一城一地之得失,連延安都可以丟,但是一定要有自己的槍桿子。
做技術、做產品也是這樣,國內公司可以從國外買技術、買產品,然后貼上自己的牌子,宣稱這是國產。但是能力是買不來的,你買來的產品和技術,在性能、功耗、安全方面你說了不算——因為你沒有這方面的能力去提升性能、降低功耗,也沒有能力去讀懂外商賣給你的源碼,沒有能力去發(fā)現里是否暗藏玄機。
因為沒有自己的能力,無論是解決使用中遇到的問題,還是想要進一步發(fā)展技術,你都只能去找外商。因此,雖然產品和技術名義上都是你的,但因為你沒有形成自己的能力,所以控制權始終在外商手里。
觀察者網:實現基礎軟硬件自主可控的意義在哪里?
胡偉武:關于自主可控的意義,就是推翻兩座大山:一是國家安全受制于人;二是產業(yè)發(fā)展受制于人。
要改變目前中國IT產業(yè)受制于人的局面,光靠其中一、兩項核心技術或一、兩個產品的突破是不管用的,必須建立起自主可控的信息產業(yè)體系,就象“兩彈一星”時代我們的先輩建立起自主可控的工業(yè)體系。
只有建立自主可控的軟硬件技術體系,才能基于該技術體系進行持續(xù)改進,形成螺旋上升,否則在別人的技術體系中跟著升級,永遠沒有超越的機會,只能永遠落后。
觀察者網:基礎軟硬件自主可控是指要研發(fā)自己的CPU和操作系統嗎?
胡偉武:CPU和操作系統都是實現基礎軟硬件自主可控的具體方法,是自主體系的一部分,而非體系的全部。基礎軟硬件包括CPU、DSP、操作系統、數據庫、中間件、辦公軟件等方面。
有個錯誤的觀點——把CPU當成建立自主可控體系的目標,哪個體系生態(tài)好,就跟在外商屁股后面當馬仔。別人建的體系,就是別人的,你在別人的體系里做CPU或操作系統,哪怕做的再好,也是受制于人,在利潤分配、性能、成本、安全性、產權等方面沒有話語權。
因此,單單有個CPU或者操作系統,無法做到獨立自主,只有體系自主才是是真正自主。目前IT產業(yè)主要由Wintel體系和ARM+Android體系來支撐,只有建立能與前兩者抗衡的自主體系,才能實現真正的自主可控。
觀察者網:建立能與Wintel體系、AA體系相抗衡的自主體系,這個目標非常遠大,很多人想都不敢想。以中國現在的實力,有建立這樣一個體系的可行性嗎?
胡偉武:中國要發(fā)展自主可控體系還是有一定基礎的。我們可以把IT產業(yè)從技術上分為三個層次:一是應用層,中國的應用層是比較不錯的,比如有BAT等互聯網巨頭;我們的整機產業(yè)也很不錯,有華為、聯想這些巨頭;但中國的基礎軟硬件就不行了,比如CPU、操作系統、數據庫這些和國外都有一定差距。其實,只要我們把國產CPU、操作系統和應用層、整機產業(yè)實現對接,以應用為牽引,自主體系就有可能發(fā)展起來。
觀察者網:那如何發(fā)展自主可控體系呢?
胡偉武:我們過去有個誤區(qū),覺得自主體系的關鍵是指令集系統。其實我們要和應用對接,應用并不關注你的指令系統,只關注你的API。因此,體系的樞紐是API,操作系統和應用程序的接口才是構建體系的關鍵。
具體來說,那些是API呢?B/S應用的JavaScript、C/S應用的QT、服務器和安卓應用的Java這些都是API,像安卓的成功就是API的成功。體系建設首先要把API做好,建成體系后落腳點才在指令系統上。只要把API這個樞紐抓住了,體系建設也沒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難,那么復雜。
另外,商業(yè)模式上要以應用為牽引。政府不要只給錢讓CPU企業(yè)關起門來搞研發(fā),應該牽頭讓一些單位去用這些CPU,在使用中發(fā)現問題,軟硬件結合,對全系統進行優(yōu)化,最后逐步形成自己的體系。
觀察者網:說到全系統優(yōu)化,想起專題論壇中看到的例子——某數據庫應用,HP的X86服務器需要50分鐘,龍芯服務器優(yōu)化前8小時,優(yōu)化后80秒;某圖形應用,X86 i7平臺每秒40幀,龍芯平臺優(yōu)化前每秒不到1幀,優(yōu)化后每秒80幀;某指揮系統(GIS)應用,X86 i7平臺每秒20幀,龍芯平臺優(yōu)化前每秒3幀,優(yōu)化后每秒30幀。非常好奇這是怎么做到的?
胡偉武:因為你用國外的產品,人家賣給你什么就是什么,它的產品你說了不算;用龍芯、中標麒麟和達夢這些軟硬件,在使用中發(fā)現問題,可以做改進,產品的性能、功耗、安全性等方面我們自己說了算。這其實就是我剛才說的,要以應用為牽引,在使用中通過軟硬件磨合,提升系統性能。類似的應用做的多了,自己的體系也就構建起來了。
觀察者網:那發(fā)展自主可控體系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在哪里?
胡偉武:基礎軟硬件總體上都是薄弱環(huán)節(jié),但最薄弱的環(huán)節(jié)是API,整機系統性能瓶頸也在于API相關軟件不行,我國在API基礎軟件方面沒有積累,API的差距比CPU的差距大得多。中國寫Java的程序員有上百萬人,寫JavaScript的程序員也有上百萬人,寫QT的也很多,但Java虛擬機、JavaScript引擎、QT庫卻沒多少人干。基礎軟硬件要把這幾塊做起來,就能夠打破硬件、操作系統、應用層之間的藩籬,實現基礎軟硬件和應用層的對接。
觀察者網:為什么我們很容易買到搭載華為海思芯片的手機,但卻很難在市場上買到龍芯的產品?
胡偉武:華為是垂直整合,垂直整合在商業(yè)上是比較好做。龍芯是Intel的商業(yè)模式,是做產業(yè)生態(tài),一個是做產品一個是做生態(tài),因此,龍芯肯定是慢一些。
觀察者網:我們知道華為為了扶持自己的麒麟芯片不計成本,還犧牲華為終端的利益,在2年時間里堅持在華為中高端機型上使用功耗大、兼容差、小毛病多的K3V2。垂直整合優(yōu)勢是指龍芯必須在價格、性能、軟件生態(tài)上取得相對優(yōu)勢后才會有企業(yè)來采購,無法做到華為海思的麒麟芯片自產自用自銷?
胡偉武:還有一方面就是技術路線的選擇。海思選擇購買ARM公司的IP核授權集成SOC的技術路線,依附于AA體系后市場化運營要容易的多。
觀察者網:能具體說說嗎?
胡偉武:龍芯走獨立自主路線,就必須事必躬親,建立一個足以和Wintel體系和AA體系相抗衡的自主體系——自己擴展指令集、自己設計微結構、自己開發(fā)編譯器和社區(qū)版操作系統、自己構建產業(yè)聯盟和軟件生態(tài)....。。什么事情都自己做....。。不僅工作量非常大,技術門檻比較高,而且還造成龍芯的產品和現有的軟件生態(tài)都不兼容,市場化運營難度大。
而國內的ARM陣營廠商,很多事情ARM和谷歌等國外公司都已經幫它們做好了,只需要給AA體系當馬仔就可以了——在硬件方面只需要購買ARM的IP核集成SOC;軟件方面依賴谷歌等公司,運行安卓系統,兼容安卓的軟件生態(tài)。因此,技術門檻,研發(fā)的時間成本、資金成本都被大幅降低,也不存在像龍芯那樣被產業(yè)聯盟弱小和軟件生態(tài)貧乏掣肘的情況,所以市場化運營的道路就比較順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