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智能機敗也智能機:高通未來何去何從
日前,高通發(fā)布了2015財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財報。報告顯示,高通第四季度營收為55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67億美元下滑18%;凈利潤為11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19億美元下滑44%。
本文引用地址:http://butianyuan.cn/article/282501.htm高通第四季度MSM芯片出貨量下降14%,高通CEO史蒂夫·莫倫科夫稱對于最近剛剛開始的2016財年,高通將可實現(xiàn)其成本節(jié)省目標,到該財年結束時該公司的財務狀況將有所改善。
高通的崛起只是抓住了機會
高通早期是做高端通訊的公司,產品并不民用,后來依靠美國政府強推CDMA獲得商機,但是CDMA一直是被美國勢力保駕護航的,市場占有率不及GSM。
所以高通真正的崛起是3G時代之后,因為3G時代的標準離不開CDMA的專利,于是高通化身為專利流氓,到處收取專利費用,獲得了高額的利潤。
在功能機時代,高通也試圖制造芯片做軟件平臺,進軍手機市場,但是相對于GSM陣營下的MTK和展訊,高通的功能機平臺太弱,沒有掀起什么波瀾。
2007年,蘋果發(fā)布iPhone掀起智能機革命,2008年,安卓出現(xiàn),有了統(tǒng)一的軟件平臺。
這個時候,市場需要一個集成基帶處理器,應用處理器,容易開發(fā)的硬件平臺,而當時的TI沒有做,三星沒有做,MTK錯誤的選擇了WM操作系統(tǒng)。這就給了高通機會。
高通本來就掌握通訊專利,能夠制造一些基帶芯片,而且高通還有不錯的技術實力,收購了AMD的移動GPU技術,能夠自己設計CPU和GPU。在市場需求之下,高通開出來集成基帶的SOC,大受市場歡迎。
于是,自2010年起,高通一飛沖天,一下子成為了智能手機SOC的主要供應商。而MTK雖然認識到了錯誤,但是轉型還需要一段時間,而TI、博通這些老對手已經開始逐漸退出市場,高通好不春風得意。
從2010年到2014年,高通一方面收專利費,一方面高價出售智能手機芯片,伴隨著智能手機替代功能手機的過程大賺特賺,利潤率高于蘋果,銷售額也是節(jié)節(jié)上升,先手之利讓高通受益匪淺。
競爭對手紛紛覺醒
一個高利潤,潛力巨大的市場當然不會沒有競爭對手。在高通得益之際,首先醒過來的是MTK,MTK在功能機轉智能機的過程中走了彎路,但是隨即調整過來,推出MT6577,MT6589等一系列新品,大獲成功,成功分走了高通的市場。
而展訊,聯(lián)芯這些本來做功能手機的也慢慢調整過來,開始繼續(xù)以前功能手機的道路,從最低端最廉價的智能手機芯片做起,分走高通的低端市場。
更糟的是智能手機廠商開始搞垂直整合,華為堅持用海思的芯片,到了麒麟920基本成熟,即將發(fā)布的麒麟950已經與高通下一代產品的驍龍820沒有差距。
高通的合作伙伴三星也在發(fā)力,三星通過幾年的積累完成基帶處理器與應用處理器的融合,而且開始自己研發(fā)架構,即將發(fā)布“貓鼬”處理器很有可能成為性能最強的手機處理器。
這樣一來,高通的市場份額被大幅侵占,一方面是競爭對手的性價比更高,另外一方面華為,三星,小米都在做垂直整合,它們能用自己的處理器,不用高通的。這讓高通很頭疼。
技術內憂與市場外患高通身處困境
除了競爭對手的因素以外,高通自己也出了問題。
本來高通的優(yōu)勢是建立在技術基礎上的,早期對手都沒有集成的SOC,后來對手有了SOC,但是在核心架構上不如高通。
高通從8260到驍龍801都有一定的性能或者功耗優(yōu)勢。一直不用公版的ARM核心。
但是在驍龍801之后,高通研發(fā)遇到了麻煩。驍龍820研發(fā)受阻,回爐再造,周期被拖到了2016年。
采用ARM公版核心的急就章驍龍810因為工藝不成熟,發(fā)熱大功耗高,口碑不佳。而做低端的處理器,驍龍又不如MTK有性價比。
而更糟的是智能手機總體市場也已經飽和,2014年中國智能手機銷量下降21%,2015年每個季度都在同比下降。
大市場已經消耗殆盡,高通逐漸失去競爭力,市場份額進一步降低。
技術內憂與市場外患一起作用,造成了高通芯片銷量的下滑。高通的好日子一去不復返了。
高通的未來何去何從
回顧高通的歷史,我們發(fā)現(xiàn)高通的崛起是非常快的。3G標準沒有幾年,智能手機沒有幾年,而高通就是利用這短短的幾年崛起成為巨頭。
抓住一個產業(yè)變化的風口,提供優(yōu)秀的解決方案,高通崛起,而風口過去,高通就不可避免的衰落了。
高通現(xiàn)在在布局智能家居,智能汽車……,試圖尋找下一個風口,但是在下一個風口真正出現(xiàn)前,高通的衰落是難免的。
而高通一直被激進的投資者困擾,面臨著分拆的選擇。分拆出利潤更豐厚的部門有利于股價提升,但是對高通的總體發(fā)展未必是好事。
高通也許會抓住新風口再度崛起,也許會被分拆后一蹶不振,未來我們拭目以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