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手機與無線通信 > 業(yè)界動態(tài) > 量子技術研究有望獲國家科技大獎

量子技術研究有望獲國家科技大獎

作者: 時間:2015-12-18 來源:人民郵電報 收藏

  按此前慣例,2015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擬于2016年1月在人民大會堂舉辦頒獎典禮。從目前公布的初評結果可預判,若本次自然科學一等獎終有得主,該榮譽將花落“多光子糾纏干涉度量學”。因為該項目是本年度唯一一個入選該等級獎項的初評項目。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butianyuan.cn/article/284567.htm

  據(jù)科技部官網(wǎng)此前公布的信息顯示,2015年度入選自然科學一等獎初評的項目僅有“多光子糾纏干涉度量學”。該項目推薦單位是安徽省、中國科學院。據(jù)介紹,該項目組系統(tǒng)地發(fā)展了多光子糾纏干涉度量學,并將之創(chuàng)新性地應用于量子通信、量子計算等多個研究方向,取得了廣域量子通信和光學量子信息處理等領域的系統(tǒng)性關鍵突破;在此基礎上,將量子保密通信技術帶入現(xiàn)實應用。

  自然科學獎作為國家科學技術獎五項獎項之一,為中國自然科學領域的最高獎,旨在獎勵那些在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領域,闡明自然現(xiàn)象、特征和規(guī)律,作出重大科學貢獻的中國公民。此前,華羅庚、吳文俊、錢學森等均獲此殊榮。

  摩爾定律顯示,半導體晶體管的尺寸開始越來越小,在達到納米級后電子的運動規(guī)律不再遵循傳統(tǒng)的經典電動力學。與此同時,芯片的安全性變得越來越重要,人們開始尋求一種在原理上可以無條件安全的通信模式。量子力學在解決上述問題方面有望發(fā)揮重要作用,這主要顯示在量子通信、量子計算、三個方面。

  在量子通信領域,中科院院士、中科大副校長潘建偉帶領的團隊希望通過3~5年的努力,解決基于中繼量子通信的問題,初步開展星地量子實驗;通過10年左右的努力,構建高速率、實用化的廣域網(wǎng)絡。

  基于密鑰分發(fā)本身進展緩慢等原因,量子通信還處于實驗室階段。中科院等團隊于2012年在合肥構建了一個覆蓋6000平方公里的實驗網(wǎng),基本證實可滿足萬用戶密鑰分發(fā)的安全需求,并構建了基于量子通信的高安全通信保障系統(tǒng);中科大正在同有關單位合作,推動在金融、國防、信息安全方面的應用,該網(wǎng)絡將在2016年年底全線開通,希望不久的將來投入運營和使用。此外,中科院啟動了“量子科學實驗衛(wèi)星”先導專項,預計衛(wèi)星明年上半年發(fā)射,用光纖做城域網(wǎng),用衛(wèi)星做廣域網(wǎng),在國際上率先實現(xiàn)高速星地量子通信。

  量子計算仍處于早期發(fā)展階段,像經典計算機那樣具有通用功能的量子計算機能否最終成功,對整個科學界還是個未知數(shù)。潘建偉希望2~3年內實現(xiàn)20~30個量子比特的相關操縱;10年左右實現(xiàn)50~100個比特的量子相關操縱,就可以做一些超級計算機做不了的事情。量子的模擬也許在5~10年就會有很好的結果出來。

  目前看來,是有望最快實現(xiàn)經濟效益的領域。可廣泛用于時間、磁場等各種物理學的測量,量子導航儀如果精度達到10的負12100天后,精度達到米的量級,就可進行自主導航。在應用方面,利用量子模擬等技術,可實現(xiàn)潛艇的自主導航、飛行器的自主導航等。



關鍵詞: 量子精密測量

評論


技術專區(qū)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