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c cpu 文章 進入spoc cpu技術社區(qū)
多媒體處理器DM642及其在視頻監(jiān)控中的應用
- 引 言 視頻監(jiān)控系統(tǒng)的設計方案有很多種,但是市場產品的主流一般選擇兩種方案:一是基于CPU和專用的視頻編解碼ASIC芯片。該方案選擇以ARM為核心的CPU和專用媒體處理芯片搭建。優(yōu)點是開發(fā)時間相對較短,但由于采用ASIC,靈活性較差,產品一旦定型,很難更改。二是采用面向媒體處理的專用DSP。其開發(fā)時間不長,優(yōu)點是由于算法是軟件代碼,所以可以不斷對產品性能進行升級,重復開發(fā)成本較低。由全球最大的DSP制造商德州儀器(TI)推出的TMS320DM642(以下簡稱DM642)作為一款高性價比、專用于多
- 關鍵字: 多媒體 處理器 視頻監(jiān)控 ASIC CPU DSP CCS DM642
系統(tǒng)設備低功耗設計的4個層次
- 系統(tǒng)級設備往往是能耗的最終反映。在考慮功耗降低時,往往需要從四個層次來考慮。在近日舊金山舉行的Electronic Summit2008上,Cadence公司低功耗市場行銷總監(jiān)Mohit Bhatnagar舉例了數(shù)據中心設備的低功耗考慮。 第一是服務器中心,即綠色電網的問題,如果你采用相同的IC、工藝、軟件,你能讓設計出的數(shù)據中心的功耗更低嗎?數(shù)據分析表明,考察一個數(shù)據中心時,45%的功耗出現(xiàn)在服務器元件上,諸如存儲器或CPU;另外的45%則是用于冷卻它們。因此,其中90%的功耗是半導體集成電路
- 關鍵字: 功耗 CPU SoC
新型CPU及微處理器低壓大電流可編程輸出電源設計
- O 引言 隨著現(xiàn)代電子產品,特別是便攜式電子產品在噪聲、干擾及功耗方面的要求不斷提高,許多新型微處理器、CPU、MCU和DSP等系統(tǒng)核心器件的供電電壓要求越來越低,但為了能夠處理更多的接口和外設數(shù)據。其電流要求則相對增大。到2007年,PC機將要求DC/DC轉換器能在O.95V時提供高達200A的電流。為此,飛兆半導體公司開發(fā)出以多個模塊組成的分布式電壓凋節(jié)模塊(VRM),其中每個模塊都能提供高達每相40A的電流,且效率超過80%。本文介紹的FAN5240就是飛兆半導體公司為CPU主電源設計推出
- 關鍵字: CPU 微處理器 可編程輸出電源 FAN5240
JavaCard CPU的設計與FPGA實現(xiàn)
- 1 JavaCard簡介 智能卡是指集成了CPU、ROM、RAM、COS(芯片操作系統(tǒng))和EEPROM,能儲存信息和圖像,具備讀/寫能力,信息能被加密保護的便攜卡。智能卡的最基本標準是 ISO/IEC7816。智能卡在銀行、電信等行業(yè)得到廣泛應用,但在發(fā)展過程中也遇到很多問題,主要有:各廠商指令集不統(tǒng)一;編程接口APIs太復雜;開發(fā)環(huán)境不通用,新卡開發(fā)都要熟悉開發(fā)環(huán)境;系統(tǒng)不兼容,??▽S?。由于開發(fā)門檻過高,影響了智能卡的發(fā)展。市場對智能卡的發(fā)展提出了新的要求,Sun公司提出了Java Card
- 關鍵字: JavaCard CPU FPGA 智能卡
基于SOC中處理器核的串擾故障激勵檢測
- 使用SBST進行故障檢測時的系統(tǒng)基本要求 典型的SOC系統(tǒng)由若干IP核、用戶定義邏輯(UDL)以及核間互聯(lián)總線組成,其原理圖如圖1所示。為了對SOC中IP核間互聯(lián)總線進行串擾故障的激勵檢測[1~3],在使用基于軟件的自測試(SBST)方法時,由處理器核(CPU)產生測試矢量并對被測總線施加激勵,要對CPUC6核間的互聯(lián)總線進行故障測試時,要求的測試矢量的流向如圖1中的點線箭頭所示。由圖1中所示施加激勵矢量的過程可以看出,測試矢量流經被測總線,在測試矢量到達終端C6時,為了對測試響應進行分析,此時
- 關鍵字: SOC系統(tǒng) 故障檢測 CPU
spoc cpu介紹
您好,目前還沒有人創(chuàng)建詞條spoc cpu!
歡迎您創(chuàng)建該詞條,闡述對spoc cpu的理解,并與今后在此搜索spoc cpu的朋友們分享。 創(chuàng)建詞條
歡迎您創(chuàng)建該詞條,闡述對spoc cpu的理解,并與今后在此搜索spoc cpu的朋友們分享。 創(chuàng)建詞條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企業(yè)會員服務 -
網站地圖 -
聯(lián)系我們 -
征稿 -
友情鏈接 -
手機EEPW
Copyright ?2000-2015 ELECTRONIC ENGINEERING & PRODUCT WORLD. All rights reserved.
《電子產品世界》雜志社 版權所有 北京東曉國際技術信息咨詢有限公司
京ICP備12027778號-2 北京市公安局備案:1101082052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12473
Copyright ?2000-2015 ELECTRONIC ENGINEERING & PRODUCT WORLD. All rights reserved.
《電子產品世界》雜志社 版權所有 北京東曉國際技術信息咨詢有限公司
京ICP備12027778號-2 北京市公安局備案:1101082052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1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