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日祥院士:我眼中的萬衛(wèi)星
2020年5月20日,中科院院士、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首席科學家萬衛(wèi)星在京病逝,享年62歲。為紀念萬衛(wèi)星逝世一周年,謹以此文緬懷和追憶這位“火星院士”。
我與萬衛(wèi)星院士相識于三十多年前的學生時代。
當時我們倆都有意報考朱崗崑先生的研究生。
那時老萬是1977年恢復高考后的天之驕子,而我是特殊時代的“工農(nóng)兵學員”。
后來老萬考上了李鈞院士的研究生,留下朱崗崑先生的招生名額,使我有機會如愿以償??梢哉f是我與“競爭者”老萬擦肩而過。
入學后我和老萬也逐漸熟悉起來,我常與他開玩笑說,如果當年我們真成了“競爭者”,大概率我只能來年再考了。
從20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末,我與老萬共同經(jīng)歷了從學生到學科帶頭人的跨越,成了國家最早的一批“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
1999年中國科學院從世界科技發(fā)展趨勢出發(fā),決定原地質研究所和原地球物理研究所整合成為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丁仲禮所長敏銳地意識到研究所的空間物理方向在人才隊伍、平臺建設、成果產(chǎn)出等方面都處于青黃不接的狀態(tài),亟待引進人才。
我們首先想到老萬是空間物理學最優(yōu)秀的學科帶頭人,是最合適的人選。
為此,丁仲禮所長和我三赴武漢,克服了重重困難,最終我們的誠意打動了老萬。
2004年初春,老萬帶領他的研究團隊整建制調入地質地球所。
來到北京,老萬立即出任地磁與空間物理研究室主任。
他與寧百齊一起開始著手建設漠河—北京—武漢—三亞空間環(huán)境綜合觀測臺鏈。
歷經(jīng)數(shù)年艱辛,老萬所領導的研究室已經(jīng)發(fā)展成為國際上最重要的空間物理學研究團隊之一。
特別是在電離層研究領域,無論是國際權威學術刊物發(fā)文量,還是科學原創(chuàng)成果都連續(xù)多年位居世界第一。
老萬及其研究團隊的部分代表性工作曾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老萬也于201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現(xiàn)在回過頭來看,當初地質地球所的策略是正確的,老萬及其團隊的抉擇也是有遠見的。
老萬的加入,開啟了我們長達16年的密切合作。
近距離的相處,讓我深切地認識到,老萬不僅才華橫溢、儒雅謙和,更是一位具有全球視野和高屋建瓴的杰出學術帶頭人。
老萬不僅在研究方向上極具前瞻性,而且他還積極倡導與實踐科學問題引導下的技術創(chuàng)新和平臺建設。
加入地質地球所之后,老萬帶領研究團隊創(chuàng)建了地質地球所第一個“中國科學院電離層空間環(huán)境重點實驗室”,擔任第一屆實驗室主任,并在2012年獲得中國科學院地學領域重點實驗室評估第一名。
2013年,根據(jù)空間科學發(fā)展趨勢及國家戰(zhàn)略需求,老萬又高瞻遠矚地提出在三亞建設國際上最先進的大型高功率相控陣非相干散射雷達的建議,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科學儀器研制項目的支持。
這些開拓性的工作和具有自主知識產(chǎn)權的科研裝備,為空間學科發(fā)展和人才培養(yǎng)搭建了不可或缺的創(chuàng)新平臺,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老萬是創(chuàng)新路上永不停息的典范。
老萬在空間科學所取得的成就令多數(shù)人難以望其項背,同樣早在2009年他就敏銳地提出要開拓行星科學研究。
他認為,人類在認識地球過程中所獲得的知識是理解宇宙演化的鑰匙,反過來通過研究行星演化,又會加深我們對宜居地球過去、現(xiàn)在與未來的認識。
我想這就是比較行星學的精髓,也是未來深空探測領域最關鍵的科學問題。
不能讓老萬閃光的科學思想從我們身邊錯過,我們說干就干,當下我便以“所長基金”的形式特批50萬元預研經(jīng)費,讓老萬牽頭組織“比較行星預研項目”。
2010年初,老萬組織了第一次小型國際研討會,特地邀請了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教授嵇少丞和奧地利科學院空間研究所研究員張鐵龍做學術報告。
兩位海外華人科學家的報告,讓與會者深切感受到中國在行星科學研究領域與發(fā)達國家的巨大差距,同時也領悟到卓越科學家老萬的長遠目光與超人膽識。
在這次研討會上,老萬呼吁海內外有志青年學者組成“先鋒隊”,投入到我國行星科學研究領域中來。
就這樣我們近似于“白手起家”。
老萬首先讓自己的博士生專門研究火星電離層,繼而又把研究范圍拓展到金星,并且在2010年底派遣自己的博士后到德國馬普太陽系研究所深入開展有關火星與金星的研究。
多年來,在老萬不遺余力的推動下,當時參加研討會的青年科研人員中有許多已經(jīng)成為行星科學領域的中流砥柱,我想這與老萬的人格魅力和精神感召力密不可分。
2014年,地質地球所為適應地球科學新的發(fā)展趨勢,從地球系統(tǒng)的角度出發(fā),將中國科學院“電離層空間環(huán)境”與“地球深部研究”兩個重點實驗室整合成立“中國科學院地球與行星物理重點實驗室”,聘請老萬擔任首屆實驗室主任。
在當年的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評估中,該實驗室榮獲地學領域第一名。
在老萬不懈的努力下,地質地球所于2017年創(chuàng)辦了國內首個行星科學英文期刊Earth and Planetary Physics,老萬出任主編。
就在我們憧憬著老萬帶領下的行星科學未來發(fā)展前景之時,2017年9月壞消息從天而降,老萬被確診為腫瘤晚期,過度勞累嚴重損害了老萬的身體健康。
即便如此,老萬在他生病的兩年多時間里,積極樂觀,常與我們討論中國行星科學未來發(fā)展之路,還堅持全程參加學術活動。
在他生命的最后階段,2020年4月6日,我說到醫(yī)院看望他,他仍以凡事首先為別人著想的君子之風,親自發(fā)微信對我說:“你不要來了,謝謝你;這次病情突然轉重,情況有些不妙,但我仍然會以樂觀心態(tài)處之,力爭闖過這一關?!?/span>
4月21日,我陪丁仲禮副院長到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02醫(yī)院去看他,那時他已經(jīng)需要呼吸機,但仍用一只手向我們表示謝意,在場的人都默默流淚,無法言語。
火星探測計劃蓄勢待發(fā),“衛(wèi)星”卻已先于火星探測器巡天而去,“衛(wèi)星”精神激勵我們奮發(fā)圖強。
斯人已去,風范長存。
萬衛(wèi)星先生千古!
(作者系中科院院士,本文摘編自《萬衛(wèi)星學術論文集》序言部分,標題為編者所加)
《中國科學報》 (2021-05-21 第1版 要聞)
編輯 | 趙路排版 | 郭剛
*博客內容為網(wǎng)友個人發(fā)布,僅代表博主個人觀點,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工作人員刪除。
pid控制器相關文章:pid控制器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