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嵌入式系統 > 設計應用 > 基于嵌入式系統設計中查找內存丟失的策略方案

基于嵌入式系統設計中查找內存丟失的策略方案

作者: 時間:2012-03-13 來源:網絡 收藏

過程中,要利用數組保存分配的每一個塊記錄,在塊釋放的同時,也將該記錄從數組中刪除。在主循環(huán)的每次迭代之后,分配的塊的總數目將打印出來。理想情況下,要按類型對這些內存塊排序,但指向malloc()和free()的調用則不包含任何類型信息。內存分配的大小是最好的標識,因此成為工程師需要記錄的信息。此外,還需要存儲分配的內存塊地址信息,這樣,當調用釋放函數時,就可以方便地定位或刪除塊記錄。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butianyuan.cn/article/149447.htm

在添加和刪除塊記錄時,還需要跟蹤每種大小的內存塊數目,程序的列表1給出了實現上述功能的代碼。

隨著內存塊的分配和釋放,數組:
  =======================

  typedef struct

  {

  void * address;

  size_t size;

  } BlockEntry;

  ======================

跟蹤當前存在的所有內存塊。另一數組則跟蹤當前存在的每種大小的內存塊總數:

  ======================

  typedef struct

  {

  int count;

  size_t size;

  } Counter;

  ======================

函數mDisplayTable()允許我們在每次主循環(huán)結束時輸出結果。如果printf()不可用,則可利用調試器中斷并檢驗數組的內容。

上述代碼還必須使NUM_SIZES 和 NUM_BLOCKS足夠大,以處理中的大量內存分配;但也不能太大,從而導致在系統運行之前就已耗盡所有的RAM。

輸出

快速地瀏覽代碼,可以注意到結構類型Sensor的長度定義如下:

  =======================

  typedef struct

  {

  int offset;

  int gain;

  char name[10];

  } Sensor;

  ======================

假定int為32位數據,那么Sensor的長度將為18(4+4+10),但在測試中,結果表明為20。編譯器可以在存儲結構的數據成員之間自由地添加填充,以將對齊強制設定為一個字邊界。特殊情況下,每個字段開始于一個已存在的字邊界,那么為什么還需要填充呢?填充添加在存儲結構的最末端,如果聲明了一個數組Sensor,那么該數組的所有成員(而不僅僅是第一個成員)將會進行字對齊。根據處理器的不同,字對齊的速度將有所差異,有時這些編譯器將提供可根據速度選擇字對齊長度的切換開關。在任何情形下,最好不要根據源代碼的定義對存儲結構的長度作任何假設。

下面考察當使用這些函數時,將得到何種類型的輸出。程序清單2給出了一個顯示存儲動態(tài)內存方式的示例。程序清單2將通常作為主外部循環(huán)的迭代了10次,并在每次迭代的末尾,調用函數mDisplay-Table()輸出分配的內存塊情況。

許多內存塊均在初始化階段進行分配,但我們對這些內存塊并不感興趣,因為這段代碼將不會重復,因此不會產生內存。由于我們并不希望這些內存分配導致分配表混亂,因此在啟動感興趣的迭代之前需要將該分配表清空。為了清空分配表,需要調用函數mClearTable()。

主循環(huán)調用的三個不同的函數

函數replacer():指示了一個用來分配內存塊并且直到出現循環(huán)迭代才釋放的指針。如果檢驗主循環(huán)中的迭代,可以發(fā)現分配的內存塊并未釋放。通過監(jiān)控總數為20的內存塊,從表1可以看出,每次迭代之后的內存塊總數都為1,因此沒有出現內存。

函數growAndShrink():管理長度為24個結構體的鏈表,該鏈表的長度將隨時間發(fā)生變化,但我們并不希望鏈表無限增長。通過檢驗總數為24的內存塊,我們可以發(fā)現,雖然任意時間內存塊的數目都可能發(fā)生變化,但決不會超過25個。

函數growForever():處理內存塊長度為44的情形。這里我們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分配的內存塊數目在持續(xù)增長。當首次觀察該表時,可能無法找到表的源頭。我們首先只能快速而粗略對mMalloc()上的條件斷點進行檢驗,該斷點只有當長度參數達到44時才觸發(fā)。當到達該斷點時,可以檢驗堆棧,以確定進行內存分配的地方。工程師完全能夠多次執(zhí)行這樣的操作,因為這種長度的內存塊可在多處進行分配。

嚴格地說,在函數growForever()中分配的內存不是,因為所有分配的內存塊均帶有引用,因此理論上可以在后來釋放。如果特定應用這樣做,那么結果就非常明顯。

長度是關鍵因素

當不同類型的對象共享相同長度的內存時,上述技術就不那么有效了。實際中碰到這樣的情形并不多,但即便可能引發(fā)問題,仍然還有很多別的選擇。

更為先進的方法則是為每個記錄存儲類型信息。這并不困難,但我卻不愿采用這種方法,因為該方法要求為函數mMalloc()的標記添加一些新東西。我們可以定義一個列出所有可能分配的類型的枚舉類型。在每次調用函數mMalloc()時,將傳遞一個附加的參數,并且該參數為枚舉類型中的一個元素。如果在表中該參數連同地址一起被存儲,那么總能識別出這類對象。

這也使得我們可以將分配長度不同,但類型相關(如可變長度的字符數組)的內存塊鏈接起來。

C++通過使我們重載或刪除按類基(per-class basis)而使得這種方法更加簡便易行。盡管這是一種有效的方法,但這里我仍然不會采用這種方法,因為我更傾向采用適合C語言環(huán)境的技術。

linux操作系統文章專題:linux操作系統詳解(linux不再難懂)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qū)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