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rnier陽極探測器及其電子讀出電路的設計
紫外探測技術是繼紅外和激光探測技術之后發(fā)展起來的又一軍民兩用光電探測技術。早在20世紀50年代,人們就開始了對紫外探測技術的研究。EUV探測器是利用30.4 nm波長的極紫外成像技術對地球等離子體層成像,可以得到地球周圍整個磁層的分布,用來進行空間環(huán)境探測和研究太陽擾動期間的變化。
2007年10月24日,我國“嫦娥”一號衛(wèi)星成功發(fā)射,標志著我國進入具有深空探測能力的國家行列。目前,“嫦娥探月計劃”二期工程中開展月基地球等離子體層EUV成像實驗,研究地球空間環(huán)境變化,為災害性環(huán)境變化提供觀測數(shù)據(jù)。
本課題組對極紫外成像探測系統(tǒng)進行了技術研究,并在陽極設計和電路信號處理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1 Vernier陽極探測器的結構
陽極探測器按照位置敏感方式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單元型,如MAMA型;一種是連續(xù)性,如電阻陽極、WSA、Delay-line、Vernier等。其中Vernier陽極相比于其他陽極具有較高的光子計數(shù)率和位置分辨率,因此,本文主要介紹Vernier陽極。
陽極探測器主要由光陰極、MCP、位敏陽極和電子讀出電路組成。陽極探測器基本結構示意圖如圖1所示。單光子光源通過輸入窗口到達光電陰極產生電子,再通過V型級聯(lián)的MCP倍增產生電子云,在加速電場作用下到達Vernier陽極,形成多路的電子脈沖。多路信號通過電子讀出電路處理后,經軟件解碼形成灰度圖像。
用來收集電子云的陽極面板結構如圖2所示,共有6個電極收集電荷,它們之間相互絕緣。在橫向,每個電極的面積按正弦變化,且它們之間相差120°,正弦曲線的相位隨著橫向線性變化。每個電極上收集到的電荷量大小Q也隨位置按正弦變化,且電荷量Q正比于收集電荷的電極面積SQ,由于正弦曲線波長遠大于電極寬度,在電子云覆蓋的每個電極面積內,使得電子云質心位置與電極寬度成正比,因此可以得到電極上質心位置的相位值θ,通過θ值可以得到橫坐標x值,當兩組電極的x值相同,就可以得到光子在陽極面板上的坐標位置。
DIY機械鍵盤相關社區(qū):機械鍵盤DIY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