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EDA/PCB > 業(yè)界動態(tài) > 納米機器人可控操作技術獲新突破

納米機器人可控操作技術獲新突破

作者: 時間:2014-01-10 來源:沈陽自動化研究所 收藏

  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微課題組利用操作在單分子病毒三維可控操作方法研究方面取得最新科研成果。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butianyuan.cn/article/215409.htm

  操作可定義為能夠對納米尺度物體實現有效操控的機電系統(tǒng),與宏觀相比,它具有超級靈敏、超高精確等特點,可以在極微小尺度下完成宏觀機器人無法實現的各種觀測、表征和操控功能。2005年,沈陽自動化所建立了我國第一臺納米操作機器人系統(tǒng),并在此基礎上率先開展了與生命科學相交叉的前沿科學研究,在單分子病毒三維操作方面的應用正是該研究的代表。

  病毒是細胞內最小的寄生者,很多重要的疾病都與病毒密切相關,如HIV和HBV就分別是導致艾滋病和肝炎的感染病毒,同時病毒又能作為一種十分重要的載體來進行疾病的治療,如病毒載體攜帶治療基因進入腫瘤細胞,在腫瘤細胞作用下病毒的衣殼裂解,釋放出治療基因,達到基因治療的目的。因此如何監(jiān)測病毒對細胞的侵染過程就成為當今科學研究的前沿熱點之一,而實現該目標的關鍵使能技術就是單分子病毒的三維納米操作方法。

  針對該問題,機器人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微納米課題組以基于AFM的納米操作機器人為基礎,研究了針對腺病毒的三維空間操作方法。實驗結果表明,利用基于局部掃描技術的三維操作策略,不僅能夠實現病毒分子在三維空間中的自由操作,還能根據設計構筑出全病毒分子的三維納米結構,這不僅為病毒侵染細胞過程的實時檢測邁出了堅實一步,同時為發(fā)展基于病毒分子的新型三維納電子器件提供了技術途徑。

  研究團隊自2009年開拓納米操作機器人與生命科學的交叉研究以來,取得了一些重要的原創(chuàng)性成果,如開發(fā)了單細胞活動狀態(tài)表征技術、液體環(huán)境探測噪聲抑制技術、抗原分子特異性識別技術以及細胞表面改性方法等等。這些方法與技術的突破,表明沈陽自動化所在納米機器人與生命科學融合研究方面取得了實質性進展,為納米操作機器人在細胞分子生物學及病毒免疫學的應用開辟了新的道路。

  在此之前,納米操作機器人與生命科學交叉的相關成果已分別發(fā)表或錄用于JournalofMolecularRecognition、JournalofScanning、IEEE等知名期刊和國際會議上,并申請了相關發(fā)明專利。

  該研究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國科學院和機器人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大力支持。

可控硅相關文章:可控硅工作原理




關鍵詞: 納米 機器人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qū)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