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族 MX3 詳拆第二集
下一步分解,是各位非常感興趣的屏幕。超窄邊怎么做的?屏幕到底長啥樣?中框有啥玄機?只要拆下屏幕面板即可明了一切。但是由于膠水十分頑固,因此樓主只能先拿出電吹風……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butianyuan.cn/article/215448.htm

把整個屏幕部分吹燙手以后,再配合暴力手段,付出了撬斷一個邊框信號斷點的代價,屏幕才算是終于乖乖離開了不銹鋼邊框。

必須要說明的是,MZ使用的膠水真是非常厲害,當然,主要原因還是樓主不會拆,但是即便經(jīng)過了加熱,在拆下屏幕面板后,前玻璃的黑色噴涂層也產(chǎn)生了相當大的破損,在照片里可以輕松看到邊緣幾乎完全被扯了下來。
下面這張圖可以證明膠水到底有多厲害。

徹底撕下屏幕總成。同時也總算看到了金屬骨架的背面。

仔細看看邊框。液晶面板和前面板的邊緣只差了1毫米多一點,邊框上可以用來支撐面板的平臺也是這么寬,也就是說可以用來打膠的區(qū)域就是這1毫米的一條。膠打少了會粘不住,膠打多了面板會隆起,各位看看手中的MX3兩側的平整度,應該能想象到究竟需要怎樣的工藝才能做到這點。

這也是為什么MZ從MX2開始,堅持用不銹鋼做機身邊框和骨架的原因。要在這么小的結構下實現(xiàn)對屏幕的足夠支撐,以MZ的成本和工藝條件,不銹鋼是唯一的選擇。

在MX3的骨架上,這個是第一次見到MZ在屏幕背后貼上了石墨導熱貼紙,在之前的任何一臺手機內(nèi),屏幕背后都沒有做過這樣的處理。但是作為對比,其他國產(chǎn)廠家卻基本上都做了這樣的設計,這無疑是很奇怪的事情。但也正是MX3的這張貼紙,給我們帶來了一點啟示,說明在MX和MX2上缺乏這個設計并不是MZ的疏忽。具體的猜想會在下一集里寫。

來看看固定兩部分骨架的鉚釘。為了增強兩部分機身之間的電學接觸,中間墊了一層金屬材質(zhì)的導電貼紙??吹贸鰜碓O計師很仔細。

來張全身照。

和MX2對比一下:

可以看到,MX3的框架設計思路和MX2是一樣的,都是兩部分:邊框和中板,只是組合方式和選材有區(qū)別。MX2用的是沖壓不銹鋼片作為中板,厚度只有0.6毫米,而MX3用的是鎂合金噴射成型的中板。連接方式也大有不同,MX2用的是激光點焊,MX3是鉚釘。之所以選擇鎂合金原因很簡單:成本低,散熱好。鎂合金成本反而比不銹鋼低?沒錯,因為鎂合金有一個很特殊的特性,那就是可以像塑料一樣,在模具內(nèi)用噴射成型的方式制作。我們可以看到MX2的中板上,任何高于1毫米的結構,都是用額外的部件制作,像是聽筒的定位框、螺絲座,都是額外的部件,點焊到中板上。而MX3就簡單得多,一次搞定。
但是這樣一來,MX3的骨架厚度就要大于MX2,但是由于機身面積的增大,因此內(nèi)部結構占用的高度降低,外加去掉了一半的屏蔽層,所以整機厚度依然減低了1毫米。
可以說,噴射成型的鎂合金框架是目前手機制造的主流,MX和MX2的不銹鋼中板反而是非主流,只有在一些極度追求超薄的手機中才會看得到。其實在M9和M8上MZ也用了這種工藝,但是MX3的設計特色在于,他在鎂合金骨架周圍用鉚釘固定了一圈不銹鋼邊框,不像其他絕大多數(shù)廠商,都是直接在鎂合金骨架外面再用模內(nèi)注塑工藝生成一圈塑料邊,直接當作外殼(M9就是這么做的)。鎂合金+塑料模內(nèi)注塑制作的外殼,由于存在膨脹系數(shù)不同的問題,在冷熱交替下容易出現(xiàn)脫離,尤其是在目前手機發(fā)熱越來越大的情況下這個問題尤為明顯。Galaxy S3的邊框頻發(fā)裂縫,這種設計方式必須要負起一部分責任。MX3會不會出現(xiàn)類似的損傷,即鎂合金和鉚釘?shù)倪B接處發(fā)生斷裂?這個問題需要時間才能回答,希望MZ的設計師考慮過這個問題。
中框說完了,接著看屏幕

MX3用了一片很奇葩的顯示屏:5.1寸1800x1080。MX3的屏幕來自夏普,面板技術是New Mode 2,這是夏普自創(chuàng)的名詞,其實也就是高級IPS而已,MX2也是。工藝上,為了達到低功耗高開口率,使用了夏普獨家的CGSi,連續(xù)粒狀結晶技術,目前來看應該沒有比這更好的面板工藝了(也許樓主孤陋寡聞),當然價格也不會便宜。

其實也不算多薄,2.3毫米在目前最薄手機的厚度都要奔著6毫米不到去的年代,應該已經(jīng)算是超厚了吧?不過反正MZ不追求超薄,為了效果犧牲一點厚度也是無所謂的。

前玻璃面板的厚度是0.7毫米,所以我們知道了,MX3的液晶屏厚度是1.6毫米左右。好吧,其實仔細想想,液晶屏那么多結構都做在了這區(qū)區(qū)1.6毫米里,現(xiàn)在的技術也是挺厲害的,要知道早期光是液晶盒都不止這個厚度呢。
那么多結構?有啥結構?先別急,先看看液晶屏總成上的另一個芯片。

從MX2開始MZ又把觸屏控制芯片做回了到了玻璃面板上,型號也從MX的ATMEL mXT224E換成了Synaptics S3202A。估計是因為這個芯片封裝比較小,只有5x5x0.6毫米吧。
OK,解答問題:液晶屏到底有哪些結構?大體說是兩部分,一層是液晶面板本身,包括兩片玻璃、液晶、偏光片、濾色片、TFT和布線等等七七八八我們看不到也拆不開的東西,那些既然拆不開,這里也就不管了;另一部分則是背光。液晶屏本身不發(fā)光,需要一片均勻的白色背光才可以顯示圖像,因此背光部分對顯示效果的影響也很大,這些大家都知道。
攝像頭相關文章:攝像頭原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