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EDA/PCB > 業(yè)界動態(tài) > IBM矢志于2020年實現CNT電晶體

IBM矢志于2020年實現CNT電晶體

作者: 時間:2014-07-07 來源:網易科技 收藏

  過去二十幾年來,已經為制作1.4nm的微型碳奈米管嘗試過幾乎每一種可能性了,期望能找到延續(xù)矽通道的方法。時至今日,最小的矽已經達到原子極限了——例如,4nm矽通道約由20個原子組成。為了進展到下一個矽晶世代,除了各種缺陷和摻雜不均的問題以外,業(yè)界還面臨著矽電晶體尺寸進一步縮小的挑戰(zhàn)。如果或其他廠商——事實上,中國現正主導碳奈米管的研究——能夠實現最佳化的1.4nm電晶體通道,那么摩爾定律(Moore’slaw)就能再持續(xù)向前進展;否則的話,業(yè)界就得再發(fā)展出一種全新的模式。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butianyuan.cn/article/249354.htm

  奈米管電晶體專家院士PhaedonAvouris最近從電漿與光子學方面找到了探索的新方向。奈米管研究團隊則由紐約YorktownHeights華生研究實驗室的WilfriedHaensch帶領。Haensch正面臨著同樣一直困擾Avouris的問題——如何將這種不可思議的微小元件導入電晶體通道。在IBM分子組裝與元件部門總監(jiān)JamesHannon的協助下,Haensch找到了幾種新方法。

     源極和汲極覆蓋碳奈米管通道,并由相同的本地閘極控制。      (來源:IBM)

  源極和汲極覆蓋碳奈米管通道,并由相同的本地閘極控制。 (來源:IBM)

  其中一種的新想法是在一個電晶體通道中使用多個碳奈米管,而不是只依賴于單一碳奈米管來實現部份工作。在進行模擬作業(yè)時,研究人員們以8nm間距平行排列了6個1.4nm寬與30nm長的奈米管。兩端嵌入于碳奈米管的源極與汲極,并在堆疊底部留下懸浮于閘電極上的10nm通道。接下來的模擬作業(yè)將以化學方式標注基底與奈米管使其準確對齊,然后再蝕除化學材料完成最終晶片——IBMPower7。

  Haensch認為:「六管元件結構來自于塑造整個微處理器性能的最佳化過程,在此模擬作業(yè)中所實現的是IBMPower7晶片。最佳化器改變了元件的布局,包括布線以及預測系統(tǒng)的性能?!?/p>

  由于國際半導體技術藍圖(ITRS)要求必須在2019年達到5nm節(jié)點,因此,IBM公司設定的目標是在2020年以前實現碳奈米管電晶體(CNT)。

  IBM最近制作出具有多達10,000個CNT的電路。根據該設計的模擬作業(yè)預測,其性能可較矽晶更快5倍。

  Haensch指出:「該元件每通道可整合5-6個約1.4nm的CNT。直徑的選擇根據所需的能隙而定。為了實現超越矽晶的性能優(yōu)勢,元件必須做得更小。根據該模式顯示我們需要約8nm的奈米管間距(CNT-CNT的距離)。通道(或閘極)長度(Lg)約為10nm,源極(S)與汲極(D)觸點則約為10nm長。LBG是指本地底部閘極。即控制通道傳導的電極。我們已經以不到10nm通道長度打造元件了,由于圖案形成方法的限制,很難達到10nmCNT間距的要求,但我們所發(fā)布的結果則采用了200nmCNT間距。我們還打造出具有2、3、4、6個CNT的多CNT元件。正如預期的電流較大,但由于通道中多CNT的平均效應,使得元件的可變性降低?!?/p>

  根據Haensch表示,目前還必須克服幾項障礙,才能符合2020年的最后期限,其中最重要的是分離金屬奈米管中的半導體,但這個問題從二十多年前起就一直無法解決。

  Haensch說:「成功實現CNTVLSI技術的主要障礙在于碳奈米管的純度與位置控制。為了解決這兩項挑戰(zhàn),IBM在以化學標記定義的晶圓預定位置上沈積高純度的碳奈米管。這種方式由于消除了金屬CNT,使得隨機特性明顯降低,更有利于控制整個晶圓上的CNT分布?!?/p>

  IBM致力于達到2020年最后期限的目標,但也坦承必須克服所有的主要障礙,才能使計劃持續(xù)至2020年以后。屆時,其他如自旋電子學等目前還不夠成熟的技術,也可望超越碳奈米管的研究。



關鍵詞: IBM 電晶體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