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教授桌上,為啥都擺著幾本教科書?
有個研究生問我,導師給他布置了大量需要閱讀的文獻/論文,他很努力地去讀,但很多文獻讀不太懂,且對自己研究的課題幫助不大,問我怎么辦。
我的回答是,教科書會幫你。
為什么這么說?或者許多人沒留意,很多大教授的辦公桌上都擺著幾本本領域經(jīng)典的教科書,就是用來隨時翻看的。
其實研究生也好,教授也罷,對某些知識的理解與掌握的深度是需要時間沉淀的,需要反復推敲才能懂得其本質(zhì),是需要一個過程的,并非一步到位。
教科書是大量可靠的經(jīng)典知識點系統(tǒng)的整理,當然很重要,也很有幫助。
有時候,我們讀文獻讀不太懂,反映了自己對這個領域知識點掌握不足,或者說一知半解。一旦在某一點上卡殼,就不想讀也讀不下去了。
這不能怪論文作者,他們寫論文的目的只是希望被很小的一個圈子的人讀懂,作者關心的也只是有這個很小圈子的同行的評價與認可就足夠了。
圈外的人,他們并不關心。換句話說,學術上進入某一個圈子是有門檻的。
通常一篇文章很短,也就是十幾二十頁,有的更短,不可能面面俱到,作者假設讀者是有這個基礎的。
而一旦你欠缺這個基礎,自然就會跟不上作者的思路而卡殼。
遇到這種情況怎么辦呢?教科書會幫你。
也許有人會說,這些教科書我們本科、研究生階段都學過了,而且考試分數(shù)很高,再讀不是浪費時間嗎?其實不然。
事實上絕大多數(shù)學生讀教科書、做習題的主要目的和結果就是為了考一個好的成績,與真正掌握和精通教科書上的知識還差得很遠。
更重要的是,讀博士需要創(chuàng)新,要創(chuàng)新就要有質(zhì)疑精神。
質(zhì)疑不是胡亂質(zhì)疑,扎實的基礎是關鍵,光有勇氣是遠遠不夠的。
那么博士生該如何讀教科書?什么樣的教科書最有幫助?
市面上中文的、外文的教科書琳瑯滿目,在我看來,什么語言寫的并不是太重要。有人說,要讀就讀英文原版的。其實大可不必。
首先,不是每一個人英文水平都能達到精讀英文專著沒有障礙的程度。
另外,也不是每本英文教科書都那么好。
很多中文的包括翻譯的教材水準也非常高。
教科書看多了,就內(nèi)容而言其實大同小異。
對博士生而言,教科書的作者但凡能把很復雜的問題用很通俗的語言表述出來,并能抓住問題的實質(zhì)就是高水平的。
博士生的目標不是為了考試成績,而是要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的基礎就是對某個知識點本質(zhì)的掌握。
前段時間,我讀了一本日本學者松岡元教授編寫的《土力學》教材,由國內(nèi)學者羅訂、姚仰平教授翻譯成了中文。
這本書并不厚,但松岡教授對土力學的認識非常深刻,舉重若輕,讀起來很輕松。
舉個例子,土力學里研究土的滲流問題有一個基本定律:達西定律。
他在講這個定律的時候,很自然地聯(lián)系到我們初中學過的電流里的歐姆定律。
這是容易理解的,因為無論電流還是水流都是在一定勢的作用下有著相似的流動規(guī)律,它們的公式其實是一樣的。
進一步聯(lián)想,熱傳導的公式也是大同小異。這就是聯(lián)想思維。聯(lián)想思維對創(chuàng)新是非常有幫助的。
教科書能做到這一點,毫無疑問是高水準的。
最近,我參加了一個網(wǎng)上的系列研討課,很多教授和研究生自愿參加,一個小時的時間講講自己的科研進展,然后是一個小時的激烈討論,老師和學生之間、老師和老師之間在學術上激烈地碰撞。
有一個教授介紹他用實驗和離散元研究土力學中erosion的問題,工作很系統(tǒng)、很精彩。
討論環(huán)節(jié),很多人和這個教授討論:他的實驗或數(shù)值模擬目前只針對于沙土,黏土材料可不可行?這個問題恰恰可以看出,他們忽略了土力學中最基本的知識。
我不由想起我讀博士時,一位大教授經(jīng)常跟我們說:你的論文一定要有“土味”。
什么意思呢?就是說搞科研一定要抓住土這個基本材料性質(zhì),你的研究才是接地氣的,才是站得住腳的。
任何靠譜的科研都是基于前人的基礎,空中樓閣的東西是靠不住的。
當然,光看教科書也是不夠的,要想了解最新前沿進展,還要跟進最新的重要論文。論文和教科書相輔相成。
除此以外,要勇于實踐,在工程實踐中抽象出真正的科學問題,是對自己知識結構與儲備更高的考驗,因為絕大多數(shù)工程問題,并不是新的科學問題。
http://blog.sciencenet.cn/u/SY2012
《中國科學報》 (2021-09-30 第8版 博客 原標題為《博士生還要不要讀教科書》)
編輯 | 趙路
排版 | 郭剛
*博客內(nèi)容為網(wǎng)友個人發(fā)布,僅代表博主個人觀點,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工作人員刪除。
linux操作系統(tǒng)文章專題:linux操作系統(tǒng)詳解(linux不再難懂)linux相關文章:linux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