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集成電路如何實現(xiàn)
早期IEEE院士Saraswat、Rief和Meindl預測,“芯片互連恐怕會使半導體工業(yè)的歷史發(fā)展減速或者止步……”,首次提出應該探索電路的3D集成技術。
2007年9月,半導體工業(yè)協(xié)會(SIA)宣稱:“在未來大約10-15年內,縮小晶體管尺寸的能力將受到物理極限的限制”,因此3D集成的需求變得更加明顯。全新的器件結構,比如碳納米管、自旋電子或者分子開關等,在10-15年內還不能準備好。5新型組裝方法,如3D集成技術再次被提了出來。
存儲器速度滯后問題是3D集成的另一個推動因素,眾所周知,相對于處理器速度,存儲器存取速度的發(fā)展較慢,導致處理器在等待存儲器獲取數(shù)據(jù)的過程中被拖延。在多核處理器中,這一問題更加嚴重,可能需要將存儲器與處理器直接鍵合在一起。
3D IC集成技術的拯救
2005年2月,當《ICs Going Vertical》發(fā)表時,幾乎沒有讀者認識到發(fā)生在3D IC集成中的技術進步,他們認為該技術只是疊層和引線鍵合,是一種后端封裝技術。
今天,3D集成被定義為一種系統(tǒng)級集成結構,在這一結構中,多層平面器件被堆疊起來,并經由穿透硅通孔(TSV)在Z方向連接起來(圖1)。
為制造這樣的疊層結構,已經開發(fā)了很多工藝,下面所列的正是其中的關鍵技術:
■ TSV制作:Z軸互連是穿透襯底(硅或者其他半導體材料)而且相互電隔離的連接,TSV的尺寸取決于在單層上需要的數(shù)據(jù)獲取帶寬;
■層減薄技術:初步應用需減薄到大約75~50μm,而在將來需減薄到約25~1μm;
■ 對準和鍵合技術:或者芯片與晶圓(D2W)之間,或者晶圓與晶圓(W2W)之間。
通過插入TSV、減薄和鍵合,3D IC集成可以省去很大一部分封裝和互連工藝。然而,目前還未完全明確,這些在整個制造工藝中需要集成在什么位置。似乎對于TSV工藝,可以在IC制造和減薄過程中,經由IDM或晶圓廠獲得,而鍵合可以由IDM實現(xiàn),也可以在封裝操作中由外部的半導體組裝和測試提供商(OSATS)實現(xiàn),但這有可能在技術成熟時發(fā)生變化。
在將來很有可能發(fā)生的是,3D IC集成技術會從IC制造與封裝之間的發(fā)展路線發(fā)生交疊時開始。
3D工藝選擇
TSV可以在IC制造過程中制作(先制作通孔,via first),也可以在IC制造完成之后制作(后制作通孔,via last)。在前一種情況下,前道互連(FEOL)型TSV是在IC布線工藝開始之前制作的,而后道互連(BEOL)型TSV則是在金屬布線工藝過程中在IC制造廠中實現(xiàn)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