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道漫筆(五)“儒家從來作帝師”(續(xù))
“儒家從來作帝師”這句話出自長篇歷史小說《張居正》作者熊召政,他在動筆寫《張居正》之前,曾作《懷張居正》抒懷一首:
本文引用地址:http://butianyuan.cn/article/263884.htm常記先生柄政時,城狐社鼠盡摧之。
書生自有屠龍劍,儒者從來作帝師。
寂寞王侯多怨恨,蕭條國事賴扶持。
昭昭史跡留嗟嘆,社稷安時宰相危!
近百年來對“帝王師”一詞曾有非議,或云是儒者的自大,或云是對帝王的崇拜,但我們從歷史觀之,確有些賢臣良相稱得上是“帝王師”的。李白在《贈錢征君少陽》一詩中也說過:“如逢渭水獵,猶可帝王師。”帝王師對帝王具有亦師亦臣的特殊身份,他們對帝王的謀略輔佐,獻規(guī)進諫,卓見殊多,使帝王施韜展略,風云際會,成就千秋大業(yè)。古人曾子在《曾子》一書中有言:“用師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通儒南懷瑾解釋道:歷史上列舉湯用伊尹,周文王用呂望(姜太公),都是用師,就是領(lǐng)導(dǎo)人非常謙虛,找一個“師”來“用”,便“王天下”成大功。至于齊桓公用管仲,漢高祖用陳平、張良之流,劉備用諸葛亮等等,都是“用友者霸”的好例子。至于“用徒者亡”,是指專用服從的、聽命的、乖乖的人,那是必然會失敗的。這是曾子體察古今的歷史經(jīng)驗,而后據(jù)以說明歷史興衰成敗的大原則。(南懷瑾《歷史的經(jīng)驗》5頁)故南師在該書中還無限感嘆地說過:“嗟呼!一士難求,才豈易得。故大風思猛士,大廈求良材。此千古一調(diào),百世同所浩嘆也。”(同書,164頁)
推究“儒者從來作帝師”的原由,我們不得不歸結(jié)到中華傳統(tǒng)真名士所具有的優(yōu)異特性。“士”的本義是有能力的人,“以才智用者謂之士。”(《后漢書•仲長統(tǒng)傳》)曾子云:“士不可以不弘毅(弘,廣大;毅,強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論語•泰伯》)“士”將實現(xiàn)仁作為自己的責任,難道還不重大嗎?奮斗終身,死而后已,難道路程還不遙遠嗎?”子曰:“士志于道”(論語•里仁》),士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己任。宋張載云:士“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士應(yīng)思考天地宇宙,還應(yīng)教導(dǎo)皇帝百姓。“士”一旦入朝為官,便將繼承為帝王師的想法,以“致君堯舜”為天職,努力企圖用道來影響和規(guī)范皇帝。他們沒有謀權(quán)篡位的野心,唯有修齊治平的壯志,修齊在己,治平則靠明主。帝師可說是歷史上最有智慧的代表人物,他們的智謀不僅適用于那個時代,于后人也永遠是寶貴的財富。這些智謀是無上的智慧之光,成為重要的文化遺產(chǎn),無論從政企管,都將啟發(fā)我們的悟性,提升我們的思維,開拓我們的眼界,有益我們的事業(yè)。
今日學者也有從事帝王師研究的,筆者手頭就有一冊中國人事出版社2007年出版馮瑞珍主編的《中國帝師傳》,該書從呂不韋到陳寶琛共寫了29人。歷史上可稱帝師者甚多,為集其要者,也為讀者節(jié)時,竊心揣摩,選取姜尚、呂不韋、張良、霍光、諸葛亮、房玄齡、趙普、劉基、張居正、翁同和為十大帝師,并將逐一紹介,與讀者分享,并請不吝賜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