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嵌入式系統(tǒng) > 設計應用 > 單片機編程知識問答

單片機編程知識問答

作者: 時間:2013-03-07 來源:網絡 收藏

26. ARM和哪種內核的比較接近?

答:嚴格的說,ARM不是,是一個嵌入式的實時操作系統(tǒng)。ARM(Advanced RISC Machines)是微處理器行業(yè)的一家知名企業(yè),設計了大量高性能、廉價、耗能低的RISC處理器、相關技術及軟件。ARM將其技術授權給世界上許多著名的半導體、軟件和OEM廠商,每個廠商得到的都是一套獨一無二的ARM相關技術及服務。所以市場上像Intel、IBM、LG半導體、NEC、SONY、菲利浦和國半這樣的大公司都有ARM系列,現(xiàn)在不存在什幺ARM單片機和哪種內核的單片機比較接近的問題。而且由于廠家購買內核后會根據自己芯片應用方向的不同,自行添加不同的外掛功能模塊,所以,同樣內核的芯片其提供的功能是不同的。

27. 從51轉到ARM會有困難嗎?

答:從51轉到ARM,其實編程之類的原理都是一樣的,但是要注意的是ARM是一個RISC的架構,在ARM的應用開放源代碼的程序很多,要想提高自己,就要多看別人的程序,linux,uc/os-II等等這些都是很好的源碼。

28. 我學過MCS51單片機教材,很有興趣,但缺乏實踐經驗,手頭沒有任何道具可供演練,資金又有限,請問該怎么辦?

答:在沒有任何條件進行實踐時,如果真的有興趣,可以下載一些具有軟件仿真功能仿真軟件進行一些編程,像一些做得比較好的51仿真軟件應該具有這種功能。HOLTEK的仿真軟件HT-IDE3000也具有相應的功能,同時它還具有LCD軟件仿真,周邊電路的軟件仿真。

29. 如果已經有了針對某MCU的C實現(xiàn)的某個算法,保持框架不變,對核心的部分用匯編優(yōu)化,有沒有一些比較通用的原則?

答:每個人的編程都有自己的風格與習慣,如果要利用別人的程序,在其中修修改改,如果他的程序并沒有很好的模塊化的話,建議最好不要這幺做,否則本來預期達到事倍功半,說不定反而事半功倍了。要參考他人的程序當然可以,但是首要是要看懂并理解他人程序的算法精髓,而不是在他的基礎上打補丁。而關于算法方面的優(yōu)化,可以購買一些數據結構的書籍,上面有比較詳細的說明。

30. 如果準備估計一個算法的MIPS,有什么好的途徑?

答:算法的運行時間是指一個算法在計算機上運算所花費的時間。它大致等于計算機執(zhí)行簡單操作(如賦值操作,比較操作等)所需要的時間與算法中進行簡單操作次數的乘積。通常把算法中包含簡單操作次數的多少叫做算法的時間復雜性。它是一個算法運行時間的相對量度,一般用數量級的形式給出。度量一個程序的執(zhí)行時間通常有兩種方法:

一種是事后統(tǒng)計的方法。因為很多計算機內部都有計時功能,不同算法的程序可通過一組或若干組相同的統(tǒng)計數據以分辨優(yōu)劣。但這種方法有兩個缺陷:一是必須先運行依據算法編制的程序;二是所得時間的統(tǒng)計量依賴于計算機的硬件、軟件等環(huán)境因素,有時容易掩蓋算法本身的優(yōu)劣。因此人們常常采用另一種事前分析估算的方法。

一種是事前分析估算的方法。一個程序在計算機上運行時所消耗的時間取決于下列因素:

(1)依據的算法選用何種策略;

(2)問題的規(guī)模。例如求100以內還是1000以內的素數;

(3)書寫程序的語言。對于同一個算法,實現(xiàn)語言的級別越高,執(zhí)行效率就越低;

(4)編譯程序所產生的機器代碼的質量。這個跟編譯器有關;

(5)機器執(zhí)行指令的速度。

顯然,同一個算法用不同的語言實現(xiàn),或者用不同的編譯程序進行編譯,或者在不同的計算機上運行時,效率均不相同。這表明使用絕對的時間單位衡量算法的效率是不合適的。撇開這些與計算機硬件、軟件有關的因素,可以認為一個特定算法"運行工作量"的大小,只依賴于問題的規(guī)模(通常用整數量n表示),或者說,它是問題規(guī)模的函數。

一個算法是由控制結構(順序、分支和循環(huán)三種)和原操作(指固有數據類型的操作)構成的,則算法時間取決于兩者的綜合效果。為了便于比較同一問題的不同算法,通常的做法是,從算法中選取一種對于所研究的問題(或算法類型)來說是基本運算的原操作,以該基本操作重復執(zhí)行的次數作為算法的時間度量。

算法的MIPS有專門的一門學問,可以去好好參考相關的數據結構書籍。

31. 遙控的編*思路和設計流程是怎樣的?

答:一般來說完整的遙控碼分為頭碼、地址碼、數據碼和校驗碼四個組成部分。頭碼根據不同的廠家各不相同,地址碼和數據碼都由邏輯“1”和邏輯“0”組成。編碼的設計目的,就是按照編碼規(guī)則發(fā)送不同的碼值。我們最常見的碼型有SONY、松下、NEC等廠家型號。遙控編碼芯片最常用的是在空調、DVD、車庫門等遙控器上。

設計編碼程序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了*型的特性。遙控碼的頭碼和地址碼(也稱為客戶碼)是固定不變的,數據碼和校驗碼根據不同的鍵值而改變。

第二部分是計算發(fā)碼時間。遙控碼大部分都是由邏輯“1”和邏輯“0”組成,也就是由一串固定占空比、固定周期的方波所組成。通常這些方波的周期是毫秒甚至微秒等級,需要在時間上計算的比較精確。所以選擇發(fā)碼單片機型號的時候,就要考慮到單片機的運行速度是不是夠快,以及程序運行時間夠不夠。

第三部分就是程序的編寫。選定單片機型號之后,開始設計程序流程。一般來說我們使用I/O口就可以做發(fā)碼的輸出端口。發(fā)碼程序一般由幾個子程序組成,頭碼子程序、邏輯1子程序,邏輯0子程序以及校驗碼的算法子程序。一旦我們得到要發(fā)送碼的命令后,首先調用頭碼子程序,然后根據客戶碼和鍵值調用邏輯1子程序或者邏輯0子程序,最后調用校驗碼算法子程序輸出校驗碼。

HOLTEK公司的HT48CA0/HT48RA0、HT48CA3/HT48RA3和HT48CA6是專為遙控器設計的單片機,它們具有專門紅外輸出口,可以實現(xiàn)絕大部分發(fā)碼的要求。

設計*程序也可以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了解編碼波形特性。從分析編碼的高、低脈沖寬度入手,了解邏輯“1”和邏輯“0”的波形占空比、周期。了解頭碼的特性。

第二部分確定接收方式。一般我們可以用I/O口查詢方法或者INT口中斷響應方法來接收編碼。這兩者的區(qū)別是I/O口查詢方式比較耗費單片機的運行時間資源,需要不斷的去偵測I/O的電平變化,以免漏掉有效的碼值;而INT口中斷接收方式則比較節(jié)省資源,當外部有電平變化時,單片機才需要去處理,不需要時刻進行偵測。但是INT口中斷接收方式不能辨別相同周期不同占空比的波形特性,當編碼所攜帶的邏輯“1”和邏輯“0”具有這種特性時,就無法通過INT口中斷接收方式來辨別了,因為INT中斷只是在上升沿或者下降沿的時候才觸發(fā)。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qū)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