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駕駛卡車場景正逐步落地
自從自動駕駛技術蓬勃發(fā)展以來,自動駕駛卡車領域也涌人了不少玩家,比如戴姆勒、福田、特斯拉、Embark、圖森未來、Pony.ai、西井科技等。
本文引用地址:http://butianyuan.cn/article/201906/401324.htm5月29日,谷歌母公司Alphabet旗下的Waymo在推特上宣布,該公司的完全自動駕駛卡車測試項目將重新在亞利桑那州的鳳凰城開啟,其還計劃在亞利桑那州鳳凰城運營卡車車隊。目前,Waymo的自動駕駛車輛在鳳凰城周邊進行測試,未來計劃將向更多區(qū)域拓展,包括亞利桑那州、舊金山和亞特蘭大等地。Waymo會在其自動駕駛卡車中安排兩名安全員,可以隨時接手車輛。
與現下事故不斷的自動駕駛汽車相比,業(yè)內人士普遍認為自動駕駛卡車可能會更快落地商用。相關數據顯示,中國卡車需求量大約為600萬輛,美國大約需350萬輛,且據全球管理咨詢公司麥肯錫報告預測,到2030年,卡車實現完全自動駕駛后,運營成本將下降約40%。
自動駕駛卡車在商用落地進程中還基本處于研發(fā)測試與試運營階段,還沒有哪家公司可以實現大規(guī)模量產或真正商業(yè)化落地。
不過,與Waymo競爭的自動駕駛卡車技術開發(fā)商TuSimple(圖森未來)以及Embark已經開始在亞利桑那州提供有償運輸服務。今年2月份亞馬遜證實了他們正在使用Embark公司開發(fā)的自動駕駛卡車沿著I-10號公路運輸部分貨物。
5月21日,TuSimple宣布與美國郵政(USPS)達成合作,為其提供無人駕駛運輸服務,TuSimple公司的無人駕駛卡車將在亞利桑那州鳳凰城和得克薩斯州達拉斯市郵政配送中心之間往返運輸貨物,車上將配備一名安全工程師和司機來監(jiān)控拖車的性能,該試點計劃包括五次往返,每次總計超過2100英里(3380公里)或大約45小時的車程。
如果TuSimple與美國郵政的合作成功,將標志著新興的自動駕駛卡車行業(yè)取得了一項成就,并有可能解決全國貨運司機短缺和監(jiān)管限制的問題。
在技術層面,TuSimple認為由于半掛車的重量、尺寸以及在高速公路上行駛的動力性能,半掛車的自動駕駛技術必須是專用的。而Waymo則對外表示由其內部開發(fā)的系統包括軟件、電腦以及雷達、激光雷達和數十臺攝像機組成的精密視覺系統,可以應用于任何類型的車輛。
自動駕駛卡車的應用場景正逐步實現落地。不久前,瑞典初創(chuàng)公司Einride宣布,將在公共道路上使用無人駕駛電動卡車進行貨運,其T-Pod電動自動駕駛卡車的自動駕駛水平達到了L4級別,沒有傳統卡車所擁有的駕駛室,幾英里之外的操控人員,可同時監(jiān)控并控制最多10輛卡車,極大地降低了運營成本,同需要司機駕駛的卡車相比,這一類卡車預計能減少貨物運輸途中60%的成本。
除了研發(fā)L4級自動駕駛乘用車以外,自動駕駛初創(chuàng)公司Pony.ai聯合創(chuàng)始人兼CEO彭軍在今年上海車展期間表示,他們內部有一個十幾人的團隊在做長距離的卡車運輸,花了16周的時間,實現了在一些城市主干道和工業(yè)園區(qū)的完全無人駕駛,包括通過十字路口和上下主路等駕駛行為。
作為世界最大的卡車生產商,戴姆勒可不愿在自動駕駛時代掉隊。據外媒報道,自6月1日起,戴姆勒卡車將成立一個自動駕駛全球組織:自動駕駛技術集團(Autonomous Technology Group),以匯集其全球自動駕駛專業(yè)知識和活動。新集團的主要任務包括自動駕駛路線圖的總體規(guī)劃和實施,研發(fā)和成立必備的操作基礎設施和網絡,朝著量產高度自動化卡車邁進(L4)。
為了實現10年內讓高度自動駕駛卡車上路的目標,戴姆勒卡車在2019年拉斯維加斯國際消費電子展(CES)上宣布將投資5億多歐元(超5.7億美元)發(fā)展L4卡車。此前,戴姆勒出手買下了 Torc Robotics 的多數股權, 為的就是加快半自動駕駛商用卡車的部署并推動 Level 4 自動駕駛卡車的研發(fā)。未來有了 Level 4 自動駕駛系統后,卡車就可以輕松日行千里,駕駛員只需在極少數情況下對車輛進行接管。
除了初創(chuàng)公司、科技公司與傳統車企外,加入自動駕駛卡車“比賽”的還有互聯網巨頭。早在2018年1月,就有消息稱菜鳥網絡正在大規(guī)模布局無人駕駛大卡車。2018年5月,蘇寧在物流園區(qū)和高速場景測試了無人駕駛重卡。同月,京東自主研發(fā)L4級別自動駕駛卡車亮相 ,宣布將在2020年實現無人重卡的商業(yè)化,承擔主要城市及區(qū)域中心之間的高速公路運送任務。
自動駕駛卡車不會在一個決定性的時刻部署,而是以循序漸進的方式。相反,市面上自動駕駛卡車有望以多種方式推出,首先的優(yōu)點就是提高人類駕駛員的效率。
評論